冻僵的意思、冻僵的详细解释
冻僵的解释
[numb with cold;be frozen stiff] 由于冷冻而引起的麻木,无感觉
详细解释
肢体因受冻而僵硬。《南史·孝义传·殷不害》:“﹝ 不害 ﹞遇见死人沟中,即投身捧视。举体冻僵,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始得母尸。” 明 杨基 《潇湘八景·江天暮雪》诗:“风揽瑞花晚,江寒波欲凝,冻僵业渔者,归载一船冰。” 金近 《冬天的玫瑰》诗:“姐妹俩搓搓冻僵的手,抓着枯藤往上爬,手脚刮破不喊痛,心里只想找到玫瑰花。” 韦君宜 《忆西榆林》:“我们这次去,一点忙也没帮上,人可几乎冻僵了。”
词语分解
- 冻的解释 冻 (凍) ò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冻结。冻害。冻馁。 汤汁凝成的胶体:鱼冻。肉冻。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冻得慌。防冻。冻伤。冻疮。 笔画数:; 部首:冫; 笔顺编号:
- 僵的解释 僵 ā 仆倒:僵尸。 直挺挺,不灵活:冻僵。僵硬。僵直。僵化。僵卧。僵死。僵冷。僵滞。 双方相持不下,两种意见不能调和:弄僵。僵持。僵局。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冻僵,汉语词汇,指因受寒冷侵袭而导致身体僵硬、失去知觉或活动能力的状态。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解析
- 冻:本义指液体遇冷凝结(如结冰),引申为寒冷侵袭。《说文解字》释:“冻,仌也”(仌即“冰”的古字),强调低温导致的凝固现象。
- 僵:原意为僵硬、不灵活,指肢体无法自如活动。《玉篇》注:“僵,仆也”,形容身体僵直倒伏的状态。
二字组合后,“冻僵”聚焦于低温引发的肢体僵直反应,强调寒冷对生理机能的直接影响。
二、权威词典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冻僵:因寒冷而使身体僵硬麻木。
例:他在雪地里站得太久,手脚都冻僵了。
-
《汉语大词典》
冻僵:肢体受冻,血脉凝滞而僵硬。
引申义:比喻事物因缺乏活力而停滞(如“经济冻僵”)。
三、科学机制补充
从生理学角度,冻僵是人体暴露于低温环境时触发的保护性反应:
- 初期: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流失,导致肢体麻木;
- 持续暴露:细胞组织结冰,神经传导受阻,肌肉僵直,严重时可致冻伤坏死(参考《病理学》低温损伤机制)。
四、文学与文化用例
- 鲁迅《故乡》:
“他浑身瑟缩着,手提着一个纸包……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刻画人物长期受寒后肢体僵冻的形象。
- 民间谚语:
“三九四九,冻死老狗” ——极寒天气下生物易陷入冻僵状态。
五、相关概念辨析
词汇 |
核心差异 |
冻僵 |
强调“僵硬”的生理结果 |
冻伤 |
侧重组织损伤(如坏死) |
畏寒 |
主观怕冷,无肢体僵硬特征 |
参考资料: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鲁迅. 《故乡》. 收录于《呐喊》.
网络扩展解释
冻僵(又称意外低温)是机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导致中心体温(通常以直肠温度为准)低于35℃的全身性疾病,以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伤为主要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 核心特征:体心温度<35℃,寒冷暴露后6小时内发病。
- 病理基础:寒冷通过收缩体表血管、抑制细胞代谢等机制,导致全身组织缺氧和功能障碍。
二、病因与高危因素
- 直接诱因:极寒环境(-5℃以下)长时间停留、雪崩/冰水浸泡等极端情况。
- 加重因素:老年/婴儿、慢性病、饥饿、醉酒或衣物潮湿。
三、临床表现(分阶段)
- 轻度冻僵(35~32℃):
- 寒战、肌肉震颤、血压/心率升高,可能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
- 中度冻僵(32~28℃):
- 精神错乱、言语障碍、特征性ECG改变(如Osborn波)。
- 重度冻僵(<28℃):
四、鉴别与并发症
- 与冻伤区别:冻伤是寒冷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如四肢冻疮),而冻僵为全身性低温反应。
- 常见并发症:胃黏膜糜烂、胰腺炎,复温后可能出现血栓或组织坏死。
五、急救处理原则
- 快速复温:转移至温暖环境,脱去湿衣,用毛毯/温热液体包裹躯干。
- 医疗干预:严重者需体外复温(如腹膜透析)和ECG监测。
提示:若发现冻僵患者,避免揉搓四肢(可能加重组织损伤),优先恢复核心体温并立即就医。
别人正在浏览...
办纳布幔传缮船形屋出乎意表垂燿春澌雌伏赐篆瘁臞丹钥蹈海到岁数调驱缎疋幡信風車雲馬风幌甘蓝归飞故物臌胀鹤发松姿鸿襟候证华封建窑渐至佳境嚼谷藉槀精邃禁居开元通宝理纪丽徒柳带渌渌鸥心杷柄排污旁嚣跂跃人云亦云柔白伤脸折措声呼神骓瘦骨棱棱水晶钉疏庸思旧钿波推挽为人作嫁寤叹祥烟向应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