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丢盔卸甲 ”。
“丢盔弃甲”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拼音与字义
拼音:diū kuī qì jiǎ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原文描绘士兵战败后拖着兵器、丢弃护甲逃跑的场景,后演变为成语“丢盔弃甲”。
三、用法与示例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延伸与文化内涵
成语不仅用于真实战场,也用于比喻竞争、辩论等场景中的惨败,强调失败者的仓皇与失态。例如文学作品《在和平的日子里》用它形容角色应对突发状况的窘迫。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孟子》原文或成语词典。
《丢盔弃甲》这个词是指战士在战斗中因伤、疲劳或失败而放弃自己的武装和装备,选择逃跑或投降。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放弃武装以示投降或退却。
拆分部首和笔画:丢(一字头,三笔画),盔(金字头,八笔画),弃(弓字底,七笔画),甲(田字底,五笔画)。
来源:这个成语最初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左传》。在《左传》中,这个词是指战士在战场上因为受到打击、战败或者战斗压力太大而选择丢弃盔甲,以示不再抵抗。
繁体:丟盔棄甲。
古时候汉字写法:无。
例句:他在面对敌人强大的攻势时,感到无力回天,只好丢盔弃甲,向对方投降。
组词:丢梭折扇、丢盔弃甲、盔甲银河
近义词:抛戈弃甲、缴械投降、束手就擒
反义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英勇无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