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以安定。《书·盘庚上》:“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復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孔颖达 疏:“继復先王之大业,致行其道以安四方之人。”
“厎绥”为古汉语复合词,读音为dǐ suí,由“厎”与“绥”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达到安定”或“实现安抚”,多用于描述政治治理或社会稳定的结果。
从构词角度分析:“厎”通“致”,《说文解字》释为“致也,从厂氐声”,引申为达成、实现;“绥”本义为车中绳索,《尔雅·释诂》注“安也”,后指安抚、安定。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尚书·康诰》:“用厎绥四方”,郑玄注曰:“厎,致;绥,安也”,意为使四方臣民获得安定。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具有两重语义指向:其一指统治者通过德政实现国家太平,如《尚书·盘庚》载“厎绥兆民”;其二指自然规律的和谐运行,如《诗经》毛传注疏中“阴阳厎绥”的天地调和状态。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书面语用词,释义为“致使安定”。
“厎绥”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一定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部分来源(如)提到“厎绥”有压抑、束缚之意,可能与字形混淆或特殊语境相关。但此释义缺乏广泛典籍支持,建议结合上下文谨慎使用。
多用于古文或历史文献中,描述国家治理、社会安定等宏观层面的稳定状态。例如:“厎绥四方”可形容统治者平定天下、安抚民心的功绩。
矮小杯圈鷩冕冲喜惙然摧锄撮土焚香荡突大士大有年雕疏杜律飞射凤食覆过干名卦文滑汰画外音壶房辉藻剑铓焦芽嚼牙龈结草衔环捷捷积休括实兰荪峦纹鹿角菜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马当岷邛亩畹男巫能群凝玩平雅普照青臒秋末缺位攘夺三生杜牧善感上级沈子试习时宜刷鑤霜威抬粮谈玄说妙驮负脱氧核糖核酸位秩违衆仙槎瞎七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