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ent documents] 指上行公文;呈文
体式皆如申状
旧时公文体式之一。向上级陈述事实的文书。 宋 陆游 《昔日》诗自注:“予在 兴元 日, 长安 将吏以申状至宣抚司,皆蜡弹,方四五寸绢。” 宋 洪迈 《容斋随笔·翰苑故事》:“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水浒传》第三四回:“ 黄信 写了申状,叫两个教军头目,飞马6*报与 慕容知府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 普 ( 赵普 )始为节度使,貽书臺阁,体式皆如申状,得者必封还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申状汉语 快速查询。
“申状”是古代的一种上行公文,主要用于下级向上级陈述事实或汇报情况。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申状指旧时公文体式之一,属于呈文性质,通常用于向上级机构陈述事件经过或请求批示。例如《水浒传》中黄信通过申状向知府汇报军情(、)。
历史用例
结构特点
申状需遵循特定体式,如用简练文字直述事实,常见于官方文书往来。部分申状甚至以蜡封保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公文类别或具体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和(宋代文献引证)。
申状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申请或请求一种状况或状态。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个人或组织向有关方面提出申请,请求特定事情或权益。
申状的拆分部首是疋(pǐ),它的笔画数是7画。
申状的繁体写法为「申狀」。
在古代汉字中,申状的写法稍有不同。古汉字写法是「申奘」,它的意思和现代的申状相似,表示提出申请或请求。
1. 他向法院递交了一份申状,请求更多的保护措施。
2.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所有需要的文件和申状,希望能够顺利获得相关许可。
申请、状况、请求
申请书、申请表、请愿
批复、驳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