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平本钱的意思、常平本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平本钱的解释

指施行常平法的资金。 唐德宗 时 赵赞 议行的方法。《新唐书·食货志二》:“请於两都、 江陵 、 成都 、 扬 、 汴 、 苏 、 洪 置常平轻重本钱,上至百万緡,下至十万,积米、粟、布、帛、丝、麻,贵则下价而出之,贱则加估而收之。诸道津会置吏,閲商贾钱,每緡税二十,竹、木、茶、漆税十之一,以赡常平本钱。”参见“ 常平 ”、“ 常平法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常平本钱”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与“常平法”相关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调节市场物价、稳定民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起源
    常平本钱是唐代为实施常平法而设立的专用资金,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政府干预市场,平衡物价波动。该制度由唐德宗时期的官员赵赞于公元8世纪提议推行。其名称中的“常平”源于汉代“常平仓”概念,意为“常持平衡”。

  2. 运作机制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二》记载,政府在两都(长安、洛阳)、江陵、成都等主要城市设置常平本钱,资金规模从十万缗到百万缗不等。运作方式为:

    • 物价低时:加价收购粮食、布帛等物资,避免“谷贱伤农”;
    • 物价高时:降价出售储备物资,防止市场短缺。
  3. 历史作用与意义
    常平本钱是唐代对汉代常平仓制度的创新,将单纯仓储扩展为资金运作,增强了政府调控市场的灵活性。它通过经济手段缓解了因自然灾害或战乱导致的物价剧烈波动,成为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文献依据
    该政策在《新唐书·食货志》中有明确记载,并被后世视为唐代中期经济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常平本钱》这个词是指在商业领域中用于开展经营的固定资本。常平本钱主要指用于购买商品、支付工资、租金等各种费用的资金。下面,我为您提供更多关于《常平本钱》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常平本钱》的拆分部首为常(口)平(平)本(木)钱(钅),共有11画。 来源:《常平本钱》一词来源于古代商业经济理论。在古代经商时,常平本钱是商人用于正常经营、固定不变的资金。 繁体:常平本钱(繁体字为:常平本錢)。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常平本钱的汉字写法并无特殊变化,仍然使用常用的简化字形。 例句:商家每月必须按时支付常平本钱,以确保经营的顺利进行。 组词:常平本钱没有特定的组词方法,但可能与商业、经营等词汇进行组合。 近义词:常平本钱的近义词包括固定资金、运营资本等。 反义词:常平本钱的反义词可以是流动资金或活动资本,它们指的是用于短期经营活动的资金。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