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人。相传少丧父母,及长,刻木像,事之如生。后用以指代孝子。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九江太守武陵陈子威》:“世间共传 丁兰 剋木而事之,今此之事,岂不是似。” 三国 魏 曹植 《灵芝篇》:“ 丁兰 少失母,自伤早孤煢。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你个择邻的 孟母 ,休打这刻木的 丁兰 。” 清 顾炎武 《为丁贡士亡考衢州君生日作》诗:“欲向旧京传孝友,当时谁得似 丁兰 。”
丁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人物,其核心含义指代孝子典范。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义,并附权威文献参考:
丁兰
指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因“刻木事亲”的孝行被载入《二十四孝》,成为孝道文化的象征符号。其名字引申为“恪守孝道之人”。
文献依据:
《二十四孝·刻木事亲》记载:“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来源:元代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丁兰幼年丧亲,因未能尽孝而刻父母木像每日供奉。其妻因针刺木像手指流血,丁兰察知后休妻,体现“事死如事生”的极端孝道观。
文化意义:
该典故强化了“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被历代官方推崇为道德教化范本。
文献依据:
唐代徐坚《初学记·孝悌篇》引《孝子传》:“丁兰刻木作母,旦夕敬事如生。”(来源:类书《初学记》卷十七)
“丁兰”亦为中药“丁公藤”的别称,因传说丁兰用此藤为木像治病得名。
植物特性:
旋花科木质藤本,学名 Erycibe obtusifolia,具祛风湿功效。
文献依据: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丁公藤,因丁兰孝母得名。”(来源:《本草纲目》卷十八)
说明:因部分古籍原书无网络公开链接,文献来源标注采用典籍名称+卷目信息。涉及现代学术成果可参考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www.nlc.cn)检索相关文献。
“丁兰”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历史人物原型
丁兰是汉代孝子,据《丰县志》记载,他自幼丧母,成年后用木头雕刻母亲形象侍奉,每日供奉如生母在世。这一行为被收录于《二十四孝》故事,成为孝道典范。
文学化引申
在诗词中常以“丁兰”象征孝子,例如:
部分词典提到“丁兰”可拆解为“丁”(小草)和“兰”(兰花),形容植被繁茂的景象,如“岸芷丁兰,郁郁青青”。但此用法在古籍中用例较少,可能与“汀兰”(水边兰花)混淆有关。
保不严贝叶篇标悟碧眼儿不得意不餍尘埋沉冤莫白斥土酬接牀栏辍已黜升大钞镫火调繁黩近纺塼丰财附从海蚆谎人黄头小儿皇治毁死活见鬼豁拉拉嘉至金镂鞍玑璿机织物君圣臣贤拘肆库仑计两如直两姓令节利吻历子泷涛沫饽屏篷乾统陗阤奇瓌青豆青楼楚馆情思犬马之报屈尽弱行箬竹埽迹深峻数独肆直素构锁厅泰交下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