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堤防与桥梁。《荀子·王制》:“脩隄梁,通沟澮,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 杨倞 注:“隄,所以防水;梁,桥也。”
隄梁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由“隄”(dī)与“梁”(liáng)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堤坝与桥梁,泛指水利工程中用于挡水或跨越水体的构筑物。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分析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详细阐释:
基本义
“隄”即“堤”,指沿河、湖修筑的挡水高岸;“梁”指架于水面供通行的桥梁。合称“隄梁”表示水利设施的总称,强调其对水流的调控与交通连接功能。
例:《周礼·地官》载“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其中“防”即“隄”,与“梁”同属水利系统。
引申义
因堤坝常需配合桥梁疏导水流,“隄梁”亦可引申为治水工程的代称,体现古人综合治理水系的智慧。
隄(堤):
形声字,从“阝”(阜,土山)、“是”声,本义为挡水的土筑高岸。《说文解字·阜部》:“隄,唐也。”段玉裁注:“唐,堤也。所以防水。”(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页304)
古籍中“隄”“堤”通用,如《史记·河渠书》:“筑堤防,通沟渎。”
梁:
原指“水桥”,从“木”“刅”声,本义为架木跨水的通道。《说文解字·木部》:“梁,水桥也。”(来源:许慎《说文解字》页124)后扩展指屋梁、山梁等。
《孟子·离娄下》:
“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赵岐注:“梁,桥也。可通舆者。”此处“梁”与“隄”虽未连用,但反映了古代对桥梁工程的重视(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页298)。
《汉书·沟洫志》:
记载贾让治河三策,提出“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强调堤防修缮(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页1692)。虽未直用“隄梁”,但“堤”的功用与“梁”共同构成水利体系。
《农政全书·水利》(徐光启):
系统总结“隄、堰、闸、坝”等水利设施,其中“隄”为御水要术,“梁”属交通辅建(来源:徐光启《农政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卷12)。
“隄梁”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多用“堤坝桥梁”或分称“堤防”“桥梁”。其在古籍中承载的水土治理智慧仍具研究价值,如都江堰、灵渠等工程即体现“隄梁协同”的生态思想。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引用标注纸质权威版本;现代研究可参考《中国水利史稿》等专著。)
“隄梁”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词义
指堤防与桥梁的合称,主要用于水利工程和交通设施的描述。其中“隄”通“堤”,指防水建筑;“梁”指横跨水面的桥梁结构。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荀子·王制》:“脩隄梁,通沟澮,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杨倞注:“隄,所以防水;梁,桥也。”说明其功能是调节水流、防洪和便利交通。
汉字结构解析
现代关联
现代语境中,“堤梁”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堤”与“梁”作为独立概念仍广泛应用于水利和建筑工程领域,例如防洪堤、桥梁主梁等。
注意:由于部分资料来源权威性较低(如、4),建议结合《荀子》原典或权威辞书进一步验证。
哀愁安徒生童话集瓣膜宝盖鞭稍彼弃我取陈俗趁心虫串串处势促生憺然倒屦捣麻烦遁士敷露负装改玉改行高曾好莱坞火道建木嘉赏即使计数涝地离上六神龙洋罗锦落实末食模搨目眩头晕腻顔帢女媄聘弓平序僻野千金一笑浅闻亲敬琼殿烧丹绍统声名赫奕试官柿漆师师尸素世态寿堂衰当益壮树兰私钱素和探幽兔影为着骁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