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遯士”。隐士。 唐 权德舆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懿此嘉遯士,蒲车赴丘中。”
遁士指避世隐居的文人或士人,特指那些因不满现实、追求精神自由而主动远离世俗纷扰的知识分子。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避世隐居的核心释义
指主动逃离世俗社会、隐居山野的读书人。《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犹隐士”,强调其“遁”的行为本质,即逃避官场、市井,追求超脱的生活状态。这一群体常通过隐居表达对政治腐败或社会动荡的不满,如《南史·隐逸传》所载“遁士卢度”便属此类典型(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347页)。
词源与行为特征
“遁”本义为逃避、隐匿(《说文解字》:“遁,迁也”),引申为主动退避。“士”指具备学识或德行之人。二字结合凸显其“因志避世”的特性,区别于被动隐居者。其行为多表现为:
精神追求与社会评价
遁士被视为高洁人格的象征,其选择隐逸常与“守志”“葆真”相关联。如《易经·遁卦》彖传“遁之时义大矣哉”,肯定其“高尚其志”的价值取向。历代史书《隐逸传》亦多褒扬其“不事王侯”的独立精神(来源:《周易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文献用例佐证
南朝《宋书·隐逸传》载:“遁士知几,不婴世网”,强调其洞察时势而主动远离尘网;唐代杜甫诗《遣兴》中“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亦折射对遁士行为的复杂评价(来源:《宋书》卷九十三;《杜诗详注》卷七)。
说明:因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及经典史籍暂未开放可验证的在线链接,本文依据纸质文献标注来源。若需查阅原始文本,建议通过图书馆古籍库或权威出版社电子数据库(如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获取。
“遁士”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ùn shì(注音:ㄉㄨㄣˋ ㄕˋ),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隐士:指远离世俗、隐居山林的人。
引申含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典籍。
案秤安国案事八音琴誖谬侈大刍厩大头脑碇泊定界洞洞惺惺发愿飞骞裹尸马革贺禀横轶訇磤堠馆糇粮黄石公回目江尾洁除急痛两姨炼砂潦浆泡厉阶留娭露己扬才眇莽内款蹑冻盘回泼冷水扑冬强韧清淡锓枣七佐曲沼散绝生骑伸手不见五指世耳实物地租双全朔旦硕响太宜人天球停景通日颓缺望板慰拊夏虫疑献茶虓勍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