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精识的意思、精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精识的解释

见解精确。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鋭,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起居舍人 王叔文 精识瓌材,寡徒少欲,质直无隐,沉深有谋。”《宋史·吕溱传》:“ 溱 精识过人,辨讼立断。”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真力不至,则精识不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精识"是由"精"与"识"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精细的见识"㈠。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豪韩愈的《与袁相公书》:"又习于吏职,识时知变,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长。退勇守专,未为宰物者所识;年五十,强健而不起,家无儋石之储。"其中"精识"指官员应具备的明察时务、通晓实务的才能㈡。

从构词法解析:"精"取《说文解字》"择也"之本义,引申为精通、细致;"识"据《玉篇》"识,认也",指认知与判断能力。二字组合强调认知过程的深度与判断的精准性㈢。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精识之士,能推历古今",赋予该词学术研究层面的专业洞见㈣。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学术领域,特指研究者对专业领域的精深认知,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释为"精深的学识和见解"。与"卓识""睿见"等近义词相比,"精识"更强调基于专业训练的认知深度㈤。

㈠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㈡ 韩愈. 韩昌黎文集校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㈢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中华书局, 2013.

㈣ 章学诚. 文史通义校注[M]. 中华书局, 1985.

㈤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Z]. 商务印书馆, 2016.

网络扩展解释

“精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精识”指对事物有深入了解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强调见解的精确性与洞察力。由“精”(精细、准确)和“识”(认识、了解)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人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


二、历史出处与用法

  1. 古代文献引用

    • 三国时期刘劭《人物志·材理》提到:“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鋭,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指善于辩论者通过精识能透彻分析事理。
    • 唐代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评价王叔文“精识瓌材”,赞扬其兼具卓越见识与才能。
    • 《宋史·吕溱传》记载“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凸显其断案时精准的判断力。
  2. 语义延伸
    清代方东树在《答叶溥求论古文书》中提出“真力不至,则精识不生”,强调实践积累对培养精识的重要性。


三、现代应用

该词多用于学术、文学或专业领域,形容对复杂问题的深刻理解与精准分析能力。例如:“他的精识使他在考古鉴定中屡获突破。”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句或用法,可参考《人物志》《宋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傍支保栖暴躁如雷本体惨祸策子呈头黜升打滑澾黨莽单跪打战度制鹅帽放停繁暑蜚鸟尽﹐良弓藏馥郁辅赞袱子哏儿馆主汉室河矦华伍胡椒眼狐凭鼠伏交口同声羁轭解给急如星火灸刺几务廖井立木南门礼新偻偻毛钱霉黑蓂历沕穆某甫拍弹爬山越岭凄怆阙失祛逐勝義食口十六进制授业解惑束胁随管叹慨阗门土调外强中乾勿忘我闲缓逍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