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觱篥的意思、觱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觱篥的解释

[the Tartar pipe]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悲凄,羌人所吹,用以惊中国马

客驰下,吹觱篥数声。——明· 魏禧《大铁椎传》

详细解释

古簧管乐器名。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又称“笳管”、“头管”。本出 西域 龟兹 ,后传入内地,为 隋 唐 燕乐及 唐 宋 教坊乐的重要乐器。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龟兹 觱篥愁中听, 碎叶 琵琶夜深怨。”《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元年》:“ 师道 时知 密州 事,好画及觱篥。” 胡三省 注:“ 胡 人吹葭管,谓之觱篥。《乐府杂録》:觱篥,葭管也,卷芦为头,截竹为管,出於 胡 地。制法角音,九孔漏声,五音。 唐 编入卤簿,名为笳管;用之雅乐,以为雅管;六窍之制,则为凤管。旋宫转器,以应律者也。 杜佑 曰:觱篥,一名悲篥,出於 胡 中,其声悲。 东夷 有以卷桃皮为之者。亦出 南蛮 。又《乐府杂録》曰:觱篥,本 龟兹 乐。” 清 俞蛟 《梦厂杂著·乡曲枝辞下·芦笙》:“初疑边笳鸣, 晋阳 铁骑来纵横;又疑吹觱篥, 龟兹 旧乐多悽惻。”参阅《文献通考·乐十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觱篥(bì l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属吹奏类乐器,主要流行于隋唐时期。其名称在不同历史文献中亦作"筚篥""悲篥""必栗"等,是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之一,在唐宋宫廷音乐和民间乐舞中具有重要地位。

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记载觱篥为"木制管身,上开九孔,管口插芦哨为簧"的竖吹乐器,音色悲怆激越,故《通典·乐典》称其"本悲栗之声"。宋代陈旸《乐书》将其归入"胡部乐器",并指出其形制演变:"管以竹为者,谓之筚篥;以木为者,谓之柳管"。

历史源流

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考据,觱篥源自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传入中原。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第12窟浮雕中已有乐工吹奏觱篥的形象,印证其早期传播轨迹。唐代列为燕乐十部伎的必备乐器,宋代教坊十三部专设"觱篥部"。

形制与演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螺钿紫檀觱篥实物显示,其管长约18厘米,前七孔后二孔,管身镶嵌象牙纹饰。演奏时通过气息控制与指法配合,可呈现"沉郁如塞外风沙,清亮似林间莺啭"的丰富表现力(《中国乐器志》)。

文学意象

杜甫《夜闻觱篥》中"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的诗句,以及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的描写,均体现该乐器在文人创作中的情感象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觱篥”(bì lì)是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其详细释义如下:

1.基本定义与别名

2.历史与起源

3.音色与用途

4.文学与艺术关联

5.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演奏技法或相关诗歌背景,可参考《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全文及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畚梮柄坐闭歇不淑侧影秤薪而爨吃鸭蛋槌棒大城大弄敌赛都场丰狐蜂窝煤赙赐伏匿高橹贡金盥洗鼓绝泓坳黄泉环锯豁略赍表洁泠讦讼惊世絶俗嵇阮快士狂风暴雨烈妇临风对月礼顺螺子墨毛窍米粃煗女会盘石之安陪裨偏敬平午麒麟手绮思七弦裙幅入临润身闪烁蛇年神用施斋收鬻松鹤尿泡踏田器顽铜违叛窝火憋气霞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