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折帛的意思、折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折帛的解释

南宋 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自漕司造船、督府犒军而酒价十倍,和买、折帛行而民有二赋。”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宋齐丘》:“所谓和买、折帛,尤为名不正而敛最重。”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折帛”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赋税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财政措施,其核心含义是指将原本征收的实物税(主要是绢帛等丝织品)折算成钱币或其他物品来征收。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基本含义:

    • “折”在此处的意思是折算、转换。
    • “帛”泛指丝织品,如绢、绸、缎等,是古代重要的实物税种之一。
    • 因此,“折帛”直译就是将丝织品(实物税)折算成其他形式(通常是钱币)来征收。这是一种实物税货币化的财政手段。
  2. 历史背景与目的(主要在宋代):

    •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两税法,但财政需求巨大且情况复杂多变。政府需要更灵活地调配物资和财政收入。
    • 折帛最初可能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实物运输成本高、易损耗),或是为了调节区域间物资供需(某地缺帛但有余钱)。
    • 更重要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常常利用折帛的机会,人为抬高实物折算的价格。例如,规定一匹绢的市场价是1000文,但折帛时却按1300文甚至更高的价格折算成钱向百姓征收。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加税,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 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将绢帛折算成其他实物(如粮食)征收,但折算成钱币(“折钱”)是最常见的形式。
  3. 实施方式:

    • 政府会根据财政需要、市场价格波动或特定政策,发布命令,将某地或全国部分地区的“夏税绢”、“和买绢”等本应缴纳实物的项目,改为按官方规定的折算率缴纳钱币。
    • 这个官方折算价(“折帛钱”或“折估钱”)往往远高于市场价格,成为盘剥百姓的手段。
  4. 影响与评价:

    • 增加政府收入: 折帛,尤其是高折价的折帛钱,成为宋代国家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 加重百姓负担: 高折价使百姓实际缴纳的税额远超实物本身的价值,是宋代“苛捐杂税”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引发民怨。
    • 反映财政货币化趋势: 折帛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经济地位上升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体现了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过渡的趋势,尽管这种过渡常常伴随着对民众的掠夺。

“折帛”是宋代及后世王朝(如明代)赋税制度中的一项关键措施,指政府将应征收的绢帛等实物税,按照(通常是偏高的)官方定价折算成钱币或其他物品来征收。其本质是一种实物税货币化的财政手段,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因高折价而成为加重民众负担的弊政。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折帛”是南宋初期实施的一项赋税政策,主要涉及将原本以实物形式征收的税赋改为折价缴纳钱币。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折帛指南宋政府将原本需上供的绸绢、和买绢及夏税中的实物绢帛,改为按市价折算成钱币征收。

    • 上供:地方向朝廷缴纳的常规税赋;
    • 和买:政府以借贷形式向农民预支钱款,夏秋时令农民以绢帛偿还;
    • 夏税:宋代分夏、秋两季征收的田赋,夏税多含丝绢。
  2. 历史背景与实施原因
    南宋初期,因战乱导致财政紧张,实物税运输和管理成本高,政府推行货币化改革。同时,绢帛市场价格波动,折钱征收可稳定财政收入。

  3. 具体影响

    • 农民需将绢帛售出换钱,易受市场压价盘剥,实际税负加重;
    • 政策与“和买”结合后,形成“二赋”(即实物税与折帛钱双重负担),引发民怨。如宋代学者洪迈批评其“名不正而敛最重”。
  4. 文献记载
    宋代叶适《上孝宗皇帝札子》提到“和买、折帛行而民有二赋”,《宋史·食货志》亦有详细记载。

折帛是南宋将实物税货币化的典型政策,虽缓解财政压力,却加剧了民众负担,反映了宋代赋税制度的复杂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百巧成穷败朽辨说标令驳屈仓箱鏙然帝勋返里封秩抚节腐鼠钢缆牯牛果隋故纸堆邯郸躧步篁路讲绎交口赞誉矜诞兢惶纠合坤角儿酪酥连接联绵鍊冶丽名浏栗龙华寺龙箕庐山面目炉温缕言马轝谜言谜语牧包女招待篷车皮钱蚑蟜清审穷赜容裔三辅三水部始末原由手不停挥天拔田主子屯留嵬目鸿耳文明结婚窝户巫神鲜翠相护香浄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