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折帛的意思、折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折帛的解释

南宋 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自漕司造船、督府犒军而酒价十倍,和买、折帛行而民有二赋。”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宋齐丘》:“所谓和买、折帛,尤为名不正而敛最重。”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折帛”是南宋初期实施的一项赋税政策,主要涉及将原本以实物形式征收的税赋改为折价缴纳钱币。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折帛指南宋政府将原本需上供的绸绢、和买绢及夏税中的实物绢帛,改为按市价折算成钱币征收。

    • 上供:地方向朝廷缴纳的常规税赋;
    • 和买:政府以借贷形式向农民预支钱款,夏秋时令农民以绢帛偿还;
    • 夏税:宋代分夏、秋两季征收的田赋,夏税多含丝绢。
  2. 历史背景与实施原因
    南宋初期,因战乱导致财政紧张,实物税运输和管理成本高,政府推行货币化改革。同时,绢帛市场价格波动,折钱征收可稳定财政收入。

  3. 具体影响

    • 农民需将绢帛售出换钱,易受市场压价盘剥,实际税负加重;
    • 政策与“和买”结合后,形成“二赋”(即实物税与折帛钱双重负担),引发民怨。如宋代学者洪迈批评其“名不正而敛最重”。
  4. 文献记载
    宋代叶适《上孝宗皇帝札子》提到“和买、折帛行而民有二赋”,《宋史·食货志》亦有详细记载。

折帛是南宋将实物税货币化的典型政策,虽缓解财政压力,却加剧了民众负担,反映了宋代赋税制度的复杂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折帛

折帛,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为“扌”和“巾”,笔画总数为12画。

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折帛是一种古老的礼仪活动。在古代,人们将写有祝福或愿望的帛绢进行折叠,然后交给对方,以表达自己的祝福和心意。

在繁体字中,“折帛”一词的写法为“摺帛”。

在古代中国,折帛的写法略有不同。早期的汉字书法中,折帛的字形是由“扌”和“罒”组成,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扌”和“巾”组合的形式。

以下是一个关于折帛的例句:

他用心折帛,送给了他最敬爱的老师。

与折帛相关的组词有:折叠、折纸、折扇等。

与折帛意义相近的词语有:送礼、祝福、问候等。

与折帛意义相反的词语可以是:冷漠、忽视、无心等。

别人正在浏览...

懊恼白漠榜署蔽体裁节婵联成何体统臭駡愁绪如麻出版社窜杂點絳唇东南欧烦絮藩衍福音堂皋卢工功功庸刮毛龟背轨币鬼疰故家子弟沆瀣一气诃谯和氏璧荷珠减除熸然踦履敬老爱幼纠绥俊侣可否狂狂嬾惰劳教裂素辚辚礼爲情貌律坐闹嚣凝魂佩紫怀黄偏宕品目扑鼻痊安人造卫星伤目山阙慴惧黍臛桃根桃叶同心共胆头罩凸凸微霄下马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