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的意思、登楼赋的详细解释
登楼赋的解释
赋篇名。 汉 末 王粲 作。《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刘良 注引《魏志》:“ 王粲 , 山阳 高平 人也。少而聪惠有大才,仕为侍中。时 董卓 作乱, 仲宣 避难 荆州 ,依 刘表 ,遂登 江陵 城楼,因怀旧而有此作,述其进退危惧之情也。”旧时常作为文人思乡、怀才不遇的典故。 唐 刘沧 《汶阳客舍》诗:“思乡每读《登楼赋》,对月空吟《叩角歌》。” 元 曹之谦 《送王仲通》诗:“怀乡不作《登楼赋》,佐府真为入幕宾。” 清 赵翼 《寄答老友庄似撰》诗:“游踪 王粲 《登楼赋》,近局 陶公 漉酒巾。”
词语分解
- 登的解释 登 ē 上,升:登山。登车。登门。登天。登台。登场(僴 )。登高。登攀。登临。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记载:登记。登报。登载。 谷物成熟:登岁(丰年)。五谷丰登。
网络扩展解释
《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王粲的代表作之一,为魏晋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以下是关于“登楼赋”一词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登楼赋”字面意义为“登楼所作之赋”,但作为文学典故和特定篇名,其内涵更丰富:
- 指代王粲的赋作:特指王粲在建安九年(204年)流寓荆州时,登当阳麦城城楼所作的一篇骚体赋(见)。
- 象征文人情怀:后世常用“登楼赋”代指文人漂泊思乡、怀才不遇的愁绪,如唐诗中“思乡每读《登楼赋》”()。
二、作品核心内容
-
主题思想
- 乱世之忧:抒写汉末战乱中“遭纷浊而迁逝”的流亡之痛()。
- 思乡怀归:“虽信美而非吾土”道出客居异乡的惆怅()。
- 壮志难酬:借“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表达对政治清明的渴望与个人抱负()。
-
结构层次
- 登楼消愁:开篇以“聊暇日以销忧”埋下情感伏笔。
- 触景生情:通过描绘荆州富饶的“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反衬对故土的眷恋。
- 悲慨升华:结尾“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将忧思推向高潮()。
三、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将漳水、沮水等地理景观与“涕横坠而弗禁”的哀伤结合,开创山水寄情先河()。
- 用典精妙:
- 孔子“归欤”之叹,暗喻归乡无门。
- 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强化“人情同于怀土”的普世情感()。
- 骈散结合:兼具赋体的铺陈与骚体的抒情,如“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对仗工整()。
四、文学史地位
此赋被誉为“魏晋赋首”(《文心雕龙》),其以个人情感为内核的创作模式,打破了汉代大赋歌功颂德的传统,直接影响曹植《洛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作品(综合)。
如需了解具体段落译文或典故出处,可参考古诗文网、搜狗百科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登楼赋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它是以描述登山、赋诗为主题的作品。下面是对登楼赋的相关信息:
1. 词义:登楼赋指的是登上高楼,观察和描写楼下的景色,并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拆分部首和笔画:登楼赋这个词由“白”部首和“走”、“足”、“力”、“赛”四个部首组成,总共10个笔画。
3. 来源:登楼赋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形式类似于散文,但也带有一定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这种文体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
4. 繁体字:登樓賦(繁體字)
5.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登楼赋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还是用相同的部首和笔画构成。
6. 例句:登楼赋的写作技巧和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通过登楼赋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思考。
7. 组词:登楼、登高、登山、赋诗、楼阁。
8. 近义词:登高赋、登楼诗、登山文。
9. 反义词:隐居文、闭门思过。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惭栗差池朝列持仗电照风行斗富短评反气旋发乔丰丽凤膺归计骇状殊形函胡寒藻怀揣僵死计程几砚韲音稽疑送难孔子庙堂碑乐亭调连璧贲临骊姬立木流金遛早陋学吕砚眉叶明堂正道挠坏宁王侨鄙诮噪衾裯轻纨曲迂荣升弱志三斩赏钿石歃衰迈宋城岁收岁月蹉跎踏雷筒箭讬风王太后顽扈维修温丽无大不大物以类聚物质险巧先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