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烝的意思、大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烝的解释

祭名。冬时祭先王,以功臣配享。《周礼·夏官·司勋》:“凡有功者,铭书於王之大常,祭於大烝,司勋詔之。” 郑玄 注:“死则於烝先王祭之。” 明 归有光 《宋史论赞·赵普》:“佐 宋 收藩镇之权,解苛暴之令,立三百年忠厚之基,号为元臣,列于大烝,斯无忝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烝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专有名词,特指冬季举行的综合性宗庙祭祀仪式。《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烝,冬享先王",其核心含义是以时令收获的谷物供奉祖先,兼具报祭与合祭的双重性质。

从词义构成分析,"烝"本义为火气上升,《说文解字》释为"火气上行也",引申为进献祭品;"大"则强调祭祀规模及规格,区别于常规时祭。《礼记·王制》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说明大烝是周代最高规格的冬季祭典。

该仪式包含三个核心特征:

  1. 时令特征:在孟冬月(农历十月)举行,对应农事结束后的丰收时节
  2. 祭祀对象:合祭历代先祖,《春秋公羊传》注云"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
  3. 祭品构成:以新获稻谷为主,配合时鲜果蔬及牺牲玉帛

值得注意的是,《毛诗正义》在解析《诗经·周颂·丰年》时特别指出:"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揭示大烝祭不仅表达对祖先的感恩,更是通过礼仪程序强化宗法伦理秩序。这种将农业周期与礼制建设相结合的祭祀形态,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敬天法祖"的文化基因形成。

网络扩展解释

“大烝”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祭祀名称,特指冬季举行的大型合祭活动,主要见于周代及先秦文献。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义分解

    • 大:表示规模盛大或礼仪隆重,区别于常规祭祀。
    • 烝:本义为“进献”,后特指“冬祭”。《尔雅·释天》载:“冬祭曰烝”,即冬季用新收的谷物祭祀祖先,感念丰收。
  2. 祭祀形式
    大烝属于“时祭”的一种(时祭包括春祠、夏禴、秋尝、冬烝),但规格更高。其特点为:

    • 合祭多祖:集中祭祀历代先祖,而非单一祖先。
    • 祭品丰盛:以新获粮食、牲畜为主,象征对天地祖先的感恩。
    • 礼乐并重:需配以特定乐舞,如《周礼》记载的“六代之乐”。
  3. 文化内涵
    大烝体现了古代“报本反始”的伦理观念,即通过祭祀追念祖先功德,强化宗族纽带,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礼记·祭统》言:“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大烝正是这种孝道与自然时序结合的典型仪式。

需注意的是,“烝”在部分文献中可能与其他含义混淆(如“烝”通“蒸”表示热气上升),但“大烝”一词在礼制语境下专指祭祀。由于具体仪节细节散见于《周礼》《礼记》等典籍,建议结合原文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儤贺杯水车薪辨秩鼈裙冰凌沧浪洲侧艳车轮雠人大红大緑灯草钓月地榆短打武生发落匪皇扶倾干浄利索感慨系之感咽敢则是顾笔贵习过索狠声弘贷红情绿意后厦华屋丘墟灰身灭智回轩兼遣寄深啾啾唧唧拒马棵儿困悴朗弹零支了米麦无重数理绎鹿币猫猴逆珰排草香强伯谴弃鹊画弓容礼沙蚤沙嘴神呪誓民首甲淑慧耸目贪缪洮河绿石替归卫生员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