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土茅的意思、土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土茅的解释

“ 土阶茅屋 ”的省称。 清 唐甄 《潜书·太子》:“土茅者,殿陛之本;糟糠者,肥甘之本。”参见“ 土阶茅屋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土茅(tǔ má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用泥土和茅草建造的简陋房屋,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质朴的生活环境或象征简朴的礼制。以下从词义、语源及文化象征角度分述:


一、基本词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 土:指未经烧制的泥土,常用于夯筑墙体或地基。
    • 茅:即茅草,古代重要的建筑材料,用于覆盖屋顶。

      二者结合为偏正结构,字面意为“以土为基、茅草为顶的屋舍”,强调材质的原始性与简陋性。

  2. 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土茅”释义为:

    泥土和茅草。亦指用泥土和茅草建造的房屋。形容居室简陋。

    例如《周礼·考工记》载:“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土茅 以为盖屋。”(注:此处引《周礼》说明早期建筑形制)


二、文化象征与历史语境

  1. 礼制中的简朴象征

    在先秦礼制中,“土茅”与“茅茨土阶”并用,体现统治者崇尚节俭的治国理念。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称上古明君:“土茅 茨不翦,采椽不斫”,以批判秦代奢靡之风。

  2. 隐逸生活的意象

    古代诗文常以“土茅”代指隐士或贫士的居所,传递超脱世俗的意境。如宋代陆游《幽居》诗:“土茅 自葺三间屋,烟雨时临半亩池”,借简陋屋舍寄托淡泊之志。


三、语源演变与使用范围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释“茅”:“菅也……可为屋盖”,印证其作为建材的功用。

  2. 《礼记·郊特牲》

    载:“土茅 以为屋,示不文也”,直接关联简朴礼制的文化内涵。


结语

“土茅”作为承载古代礼制思想与生活美学的复合词,其价值不仅在于字面释义,更在于它映射了中国文化中“尚俭戒奢”的精神传统。现代虽不再使用该词,但其意象仍常见于历史研究与文学赏析领域。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3. 《陆游全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4.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土茅”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一、基本解释

“土茅”是成语“土阶茅屋”的省称,指用泥土砌台阶、茅草搭屋顶的简陋房屋,象征居所或事物的粗朴、不讲究细节。其中:

二、详细词义解析

  1. 形容人或事物的粗俗、不雅
    多用于描述个人举止、言谈或穿着缺乏文明修养或审美品位,例如:“他的打扮显得土茅,与正式场合格格不入”。

  2. 象征物质条件的简陋
    清代唐甄在《潜书·太子》中提到:“土茅者,殿陛之本”,以土茅比喻基础性的朴素事物,强调其作为根基的重要性。

三、使用场景

四、关联扩展

“土阶茅屋”原指上古帝王居住的简朴房屋(《后汉书》),后演化为对简陋状态的概括。现代用法中,“土茅”也可引申为对乡土、原始风格的指代,例如自酿酒被称为“土茅台”。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潜书》《汉语大词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鳌山百无聊赖半直线邠风曹务刺兵诞命笃美繁炽方域泛然分强箇中人家勾补光谱仪贵体好日子河帅怀信慧剑回植家禄简薄拣点洚水缄口不言勦絶郊隧借宠洁直极运窥纪龙轩履道坊緑罽毛细现象,毛细作用珉阶末大必折木骨疲塌峤鬟峭隽青荃荣叟三谣山郡沈闾首善之区薙染通术网户帏次尾款闻风而动无蔕响犀仙隐衔勇小名家小衣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