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械的意思、盗械的详细解释
盗械的解释
谓因犯罪而被戴上刑具。《山海经·海内经》:“ 北海 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名曰 相顾之尸 。”《汉书·惠帝纪》:“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繫。” 颜师古 注:“盗械者,凡以罪著械皆得称焉。” 汉 刘歆 《上〈山海经〉表》:“ 孝宣帝 时,击磻石於 上郡 ,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一说,“盗者,逃也。恐其逃亡,故著械也。”见《汉书·惠帝纪》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
词语分解
- 盗的解释 盗 à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盗窃。盗贼。盗伐。盗掘。盗运。盗卖。盗用。盗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盗。强盗。窃国大盗。 匪窃偷 笔画数:; 部首:皿; 笔顺编号
- 械的解释 械 è 器物,家伙:器械。机械。 武器:械斗。军械。缴械投降。 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械系。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盗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因犯罪而被戴上刑具,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词义:指古代对犯罪者施加刑具(如枷锁、镣铐等)的刑罚措施,常见于文献记载的司法制度中。
- 读音:dào xiè(拼音)。
文献依据
-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描述被反绑并戴刑具的人物形象。
- 《汉书·惠帝纪》:提到对有爵位或官职的犯罪者“当盗械者,皆颂系”,即允许特殊身份者不戴刑具,侧面印证“盗械”的普遍性。
注解争议
- 颜师古注:认为“凡以罪著械皆得称焉”,即所有因罪戴刑具的行为均可称为“盗械”。
- 如淳注:提出“盗者,逃也”,认为戴刑具是为防止犯人逃亡,强调功能性目的。
注意
- 部分现代解释(如“盗窃武器”)可能是误读,需结合古代语境理解。该词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现代汉语已不常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山海经》《汉书》原文或相关注释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盗械一词的意思是指偷窃武器装备。它的拆分部首是扌和斗,总共有15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是由“盗”和“械”两个字组合而成的。
在繁体字中,“盗械”这个词的写法是「盜械」。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盗械可以写作“盗器械”或“盗器”。这是因为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关于盗械的例句:他被判入狱是因为他盗械犯罪。
除了盗械,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例如,盗窃、偷盗可以作为盗械的近义词。而购买、拥有可以视为盗械的反义词。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助到你!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