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僧的意思、道僧的详细解释
道僧的解释
出家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二》:“时有獃道僧者,状不慧而巧发奇中。甲寅春,召见 重华 ,道僧曰:‘今日六月也,好大雪。’”
词语分解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
- 僧的解释 僧 ē 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梵语“僧伽”的简称:僧侣。僧尼。僧人。僧众。僧俗。高僧。 尼俗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道僧"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道"和"僧"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各自的字义及文化背景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宗教文化辞典的解释,其详细意思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兼具道教与佛教特征的人,或游走于道观与佛寺之间的修行者。它并非指某一特定宗教的固定身份,而是描述一种跨越或融合佛、道两种宗教实践的现象。这个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交融的特点。
二、分项解析
-
字义溯源:
- 道: 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法则、宇宙本源。在宗教语境下特指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
- 僧: 源自梵语"sangha",意为"和合众"。在汉语中专指佛教的出家男性修行者(比丘),是佛教"三宝"(佛、法、僧)之一。
- 因此,"道僧"字面可理解为"道教之僧"或"似僧之道",暗示其身份的交叉性或模糊性。
-
宗教与文化内涵:
- 身份模糊的修行者: 历史上存在一些修行者,其外在装扮(如服饰)、修行方式(如打坐、念诵)或居住场所(如山林、宫观/寺庙)可能兼具佛道特色,难以严格归类,民间或文学作品中可能称其为"道僧"。
- 佛道交流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佛道二教长期并存、交流互鉴,在思想、仪式、修行方法上相互影响。某些时期或特定人物身上可能体现出这种融合,"道僧"一词可视为这种文化现象的反映。
- 文学艺术形象: 在古典小说、戏曲、绘画中,"道僧"常作为带有神秘色彩、神通广大的方外之士形象出现,其身份设定往往不拘泥于严格的宗教分野,更强调其超凡脱俗、济世度人的一面。
三、总结
"道僧"一词的核心含义是指身份或修行方式上融合了道教与佛教元素的修行者。它反映了中国宗教文化中佛道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长期互动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该词更多用于描述一种文化现象或特定人物特征,而非一个严格定义的宗教身份。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定义核心释义与文化内涵)
-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解释"道"、"僧"单字宗教含义)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文物出版社,1984年。 (详释"僧"的佛教定义)
- 《中国宗教大辞典》(任继愈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阐释佛道关系及文化交融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道僧”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可通过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
字面组合
“道”指道家或道教,“僧”指佛教僧人。字面可理解为兼具道家与佛家修行特征的人,或指修行高深者。
-
泛指出家人
在明代文献中,“道僧”常指代佛、道两教的出家人。例如《西湖游览志馀》记载:“时有獃道僧者,状不慧而巧发奇中”,此处“道僧”即指出家人。
二、延伸与用法
- 历史背景
明代洪武帝时期,政策曾针对佛、道僧侣圈占土地的现象,侧面反映“道僧”作为宗教修行者的社会影响。
- 使用场景
可用于形容兼具智慧与修行造诣的人,或直接指代佛、道两教修行者。
三、注意点
- 与成语的区分
部分资料称其为成语,但权威典籍中更多作为普通词语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 现代适用性
当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文化讨论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西湖游览志馀》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颁历抱玉惨冽承诺持疑不决筹添海屋娣姒遁叛法海放暗箭丰饍福功港纸供断瞽直旱霾黑云母横谴猾竖祸福无常蹇谔之风警道矜功不立惊涛怒浪谨确祲寻禁营救灾恤患既位举駮亏法昆吾辚囷麟跱厉志毛虫祖氓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箝制琼瑶奇耦犬科鹊返神狸驶驾时鱼首身手足无措树介俗思淘汰赛天下独步通爱铜鼓钗投置温裕悟对下大夫小张新愁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