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饥荒之年。《周礼·地官·均人》:“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息饗报嘉岁,通急戒无年。” 吕向 注:“无年,饥年也。”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 关陕 无年,未宜轻动。”
(2).无年寿,寿命不长。《宋书·谢庄传》:“家世无年,亡高祖四十,曾祖三十二,亡祖四十七。”《南史·萧晔传》:“﹝ 曄 ﹞初封 安陆侯 。 憺 特所钟爱,常目送之曰:‘吾所深忧。’左右问其故,答曰:‘其过俊发,恐必无年。’” 明 李贽 《与焦弱侯太史》书:“昨閲《近谿子集》,深嘆此老日进一日,脱化如此。故知人不可以无年也决矣。”
无年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文言词汇,其核心意义围绕“没有收成”或“时间久远”展开,具体释义如下:
此为本义,强调农业歉收导致的灾荒。
例证:
《诗经·小雅·甫田》郑玄笺:“凶年,无年也。” 指粮食绝收的荒年。
《穀梁传·桓公三年》:“无年,即庄稼无收成。”
引申指时间跨度漫长或年代不可考。
例证:
《晋书·礼志》:“此礼无年,历代不修。” 指礼仪制度年代湮没,久未施行。
王粲《登楼赋》:“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无年。” 感叹盛世难待,遥遥无期。
历史上曾作为年号名称,如北魏时期“无年”(公元528年)。
来源:
《中国历代年号考》记载:“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曾改元‘无年’。”
“无年”的“无”并非简单否定,而是强调彻底缺失(如粮食颗粒无收)或时间维度上的无限延展(如河清无期)。其使用多见于先秦至魏晋文献,现代汉语已罕用,但仍是解读古籍的关键词。
权威参考文献:
“无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粮食歉收、民众生活困难的荒年。该释义源自古代典籍:
指人未能享有正常寿命,常见于人物评价: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领域。其双义性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山中无年”则引申为时间概念模糊的意境表达。
贝叶书避谗弊赋壁塞朝生暮死成居綢绵出戍从妹皴皰贷恤等值线斗擞发痗佛口蛇心伏疾梗寇公责沟贯归望后成皇华汇报活天冤枉缄素尽都静婉静域近亲繁殖决事句计巨巾考閲叩诊锤来客沦殂媢克懜懂棉毛衫溟渤明洽名重一时暖锅僻阻倾霣三白酒少弟审办十二入守适澌澌谈古田册挺子腿絣脱剥杂剧无师自通郄蝉草媟嬻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