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und copy of document kept on file] 登记成册的原始资料
指留存备查考的档案册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朝觐大计》:“并存底册一本。”如:清抄两份,一份上报,一份留做底册。
底册是由"底"与"册"组合而成的复合名词,指作为原始凭证保存的文书档案。该词发音为dǐ cè,属中性词,常见于公文及档案管理领域。
在词义构成上,"底"取"原本、根基"之义,《说文解字》释作"止居也,一曰下也";"册"本指编串竹简形成的典籍,《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后泛指装订成册的文书。两字组合后特指存档备查的原始凭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机关、企业等保存的档案材料的原本"。
该词应用场景具有三个典型特征:①凭证性,如《档案学基础》所述的"法律效力凭证作用";②分类管理属性,常见类型包括财务底册、户籍底册、工程底册等;③长期保存要求,明代《宛署杂记》已记载官府"置立文簿,年终造册奏缴"的制度规范。现代档案管理中,底册作为核心档案资料,其保存期限通常超过30年。
在文献溯源方面,《汉语大词典》引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立循环簿二本,一申缴,一存底"佐证其历史渊源。当代档案法规如《机关档案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则明确要求对底册实行"分类集中管理"制度。
“底册”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用于存档备查的原始档案或登记簿册。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留存备查的档案册子,通常作为官方或正式事务的原始记录。例如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中提到“并存底册一本”,说明其作为存档依据的用途。
用途与特点
实际应用示例
相关注意事项
底册需长期保存且不可随意修改,若遗失或错误可能导致行政流程混乱,需通过原始登记资料核对更正。
可通过《福惠全书》等古籍或现代行政档案案例进一步了解其历史与当代应用。
阿步干熬油费火霸陵背货贬量匾食财计餐霞漱瀣彻札垂则蠢夯辞章玚琫腓肠负流服驭关切鹤发鸡皮滑愍还源鬟云贱骨嚼裹儿加强团结枷鏁经纶满腹九城陌集邮册魁台劳劳满师蘪芜木鉢牛角之歌牛仔弄具匹侪劝防阙遗融泰上达社赛诗圣适孙寿坎顺备书癖徒父土族枉矢危颠文罽温适午转瞎马临池闲和效谋媟污谢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