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丝的意思、钓丝的详细解释
钓丝的解释
钓竿上的垂线。 唐 杜甫 《重过何氏》诗之三:“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宋 陆游 《舟中对舟》诗:“江空裊裊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清 顾贞观 《石州慢·御河为漕艘所阻》词:“不如归去,从教锦缆牙檣,钓丝莫负秋江碧。”
词语分解
- 钓的解释 钓 (釣) à 用饵诱鱼上钩:钓鱼。钓饵。垂钓。钓具。 施用手段取得:沽名钓誉。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 丝的解释 丝 (絲) ī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丝。丝绸。缂(?)丝(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像丝的东西:铁丝。菌丝。肉丝。游丝。 细微,极小:一丝不苟。 绵长的思绪或
专业解析
钓丝,汉语词汇,读音为 diào sī,其含义可从现代常用义和古代文献义两个角度阐释:
一、现代常用义(核心释义)
指钓鱼时使用的丝线。这是“钓丝”在现代汉语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含义。
- 词性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钓”修饰“丝”,点明这种丝线的用途是钓鱼。
- 具体指代: 特指连接钓竿和鱼钩的那段纤细而坚韧的线。它是钓鱼工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具备一定的强度、韧性和隐蔽性(如透明或与水色相近)。
- 使用场景: 广泛应用于休闲垂钓、竞技钓鱼等渔业活动或爱好中。
- 例证: “他小心翼翼地收拢钓丝,生怕惊跑了水下的鱼。”
二、古代文献义(引申或借代)
在古代诗文中,“钓丝”常超出其字面工具意义,被赋予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 隐逸生活的象征: 最典型的引申义是代指隐居、闲适、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这个意象常与著名隐士姜太公(吕尚)垂钓渭水遇周文王的典故相联系,后成为文人表达归隐之志的常用符号。
- 例证(象征归隐):
- 唐代杜甫《奉寄章十侍御》诗:“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诗中“垂纶”即垂钓之意,与“钓丝”意象相通,暗含对隐逸或不得志的联想 。
- 宋代陆游《鹊桥仙》词:“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词中虽未直写“钓丝”,但“一竿风月”、“渔父”等意象营造的意境与“钓丝”所代表的隐逸生活高度契合 。
- 垂钓行为或场景的借代: 在部分语境中,“钓丝”可用来借指垂钓这件事或描绘垂钓时的整体画面。
- 例证(借指垂钓): 如古诗中描绘“钓丝摇曳碧波中”,这里的“钓丝”既是实指鱼线,也构成了垂钓场景的核心元素。
“钓丝”一词的核心指涉是钓鱼用的丝线。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尤其是在古典文学里,它超越了单纯的渔具范畴,积淀为象征隐逸情怀和淡泊名利生活态度的重要文化意象。其双重含义体现了汉语词汇由具体到抽象、由实用到文化的丰富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钓丝”是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钓丝”指钓竿上的垂线,即现代所称的“鱼线”,是连接钓竿与鱼钩的关键部分。其材质、粗细、颜色等因素会影响垂钓效果,通常以细、软、浅色为佳。
二、结构与作用
- 功能:作为钓具的桥梁,传递鱼咬钩的信号,承受鱼的拉力。
- 材质演变:早期使用棉麻丝质,现代多用尼龙、陶瓷线等,抗拉强度更高。
三、文学引用
“钓丝”在古诗词中常作为意象出现,例如:
- 杜甫《重过何氏》:“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 陆游《舟中对舟》:“江空裊裊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 白居易《渭上偶钓》:“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
四、其他信息
- 注音:拼音为diào sī,注音符号为ㄉㄧㄠˋ ㄙ。
- 近义词:钓线、鱼线。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背景或现代钓具材质,可参考相关文学典籍或垂钓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北芒便敏辨脱鴘转匕鬯冰川作用层报禅偈麤米打抽丰掸掸刀术倒月电厂雕匮分甘共苦風疹公约冠轶谷马海陆风汉军寒麦毫犀鹤言黄掴黄煞煞嗟慨极亩絶域巨口科头赤足龙纛率耕捏塑疲顿平淡无味屏祗贫客频率合成愆候秦妇吟秀才七言八语羣慝取资柔伸软兀剌桑枢瓮牖神渚手眼通天顺墨死夭私智天假其年铁翼文武之道险种箫笛小黄门箾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