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时。 唐 李德裕 《论九宫贵神坛状》:“累年以来,水旱愆候。”《新唐书·张廷珪传》:“而顷阴阳愆候,九穀失稔, 关 辅 尤剧。” 宋 曾巩 《代曾侍中乞退札子》:“臣近三上表……以阴阳不调,雨雪愆候,乞欲免黜。”
“愆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气候或时节失常的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愆候(qiān hòu)意为“失时”,指季节、气候或自然现象未按时出现,导致异常状态。例如水旱灾害、雨雪不调等。
该词古典色彩较浓,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研究历史文献或古汉语的语境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气候异常”“时节失调”等替代表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参考《论九宫贵神坛状》《新唐书·张廷珪传》等文献。
《愆候》是一个汉语词语,多用作名形容词,形容人或事迹出现偏差或差错。
《愆候》这个词的部首是心字旁,总共有17个笔画。
《愆候》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在《庄子·徐无鬼》篇中首次出现。后来逐渐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及日常用语中。
《愆候》的繁体写法为「愆候」。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所以《愆候》在古时候可能存在不同的写法。
1. 他在表演中一个愆候也没有,堪称完美。
2. 这次考试他犯了一个很大的愆候,导致成绩大幅下降。
3. 请注意避免愆候,确保工作质量和准确性。
愆过、失愆、愆尤、愆悔、有愆
过失、过错、错误、失误、差错
正确、准确、无误、无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