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愆候的意思、愆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愆候的解释

失时。 唐 李德裕 《论九宫贵神坛状》:“累年以来,水旱愆候。”《新唐书·张廷珪传》:“而顷阴阳愆候,九穀失稔, 关 辅 尤剧。” 宋 曾巩 《代曾侍中乞退札子》:“臣近三上表……以阴阳不调,雨雪愆候,乞欲免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愆候是汉语中表示“气候失常”的书面用语,由“愆”和“候”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1. 字词本义 “愆”在《说文解字》中注为“过也”,原指过失、差错,引申为失常、延误;“候”指节候、气候。《汉语大词典》将该词训释为“失时之象”,特指气候季节与常规时序不符的现象,如春行冬令或秋现暑热等异常情况。

  2. 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如《宋史·五行志》记载“阴阳愆候,灾异频仍”,描述气候异常引发的灾变。明代《农政全书》中“愆候伤稼”则特指反常气候对农作物的损害,体现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规律的观测总结。

  3. 现代延伸 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书面语色彩,《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列为“气候失常”的雅言表达,常见于气象研究、文学创作及历史文献分析领域。近义词包括“时乖”“气戾”,反义词则为“应候”“顺序”。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愆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气候或时节失常的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愆候(qiān hòu)意为“失时”,指季节、气候或自然现象未按时出现,导致异常状态。例如水旱灾害、雨雪不调等。

二、古籍用例

  1. 唐代李德裕在奏章中提到“累年以来,水旱愆候”,指连年水灾旱灾因气候失常而发生。
  2. 《新唐书》记载张廷珪所述“阴阳愆候,九穀失稔”,强调气候异常导致粮食歉收。
  3. 宋代曾巩在奏折中用“雨雪愆候”描述雨雪不按时节降落的现象。

三、词源解析

四、现代适用性

该词古典色彩较浓,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研究历史文献或古汉语的语境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气候异常”“时节失调”等替代表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参考《论九宫贵神坛状》《新唐书·张廷珪传》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薄耆冰封不觉不遗巨细采菱柴扃柴燎谄诱出液大减价第一流法曲匪夷封还丰容服贾覆盆子符伍肐胝儿工瞽贵踊国庆沆瀣浆浩涆怀刑扈从卉木户计火战护士荐仍节上生枝寄奴窘败抗声雷电敛口敏思闹炒炒怒言屏篷潜亢清率秦嬴韶妙升扶盛旨沈园耍弄属辞四世三公贪媢阗骈听诊土团忘私惟利是命小镏子小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