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和鸞 ”。 汉 班固 《东都赋》:“登玉輅,乘时龙,凤盖棽丽,和鑾玲瓏。”《后汉书·崔駰传》:“岂暇鸣和鑾,清节奏哉?” 宋 江休复 《牟驼冈阅马》诗:“军戎选轻捷,和鑾御调柔。”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者登车有和鑾之音,谓马动则鑾鸣,车动则和应也。鑾或作鸞,其义皆同。鸞以其有声;鑾以其金为之也。”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龢”,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鑾”。《文选·班固<东都赋>》:“凤盖棽丽,龢鑾玲瓏。” 李周翰 注:“和鑾,铃也。”参见“ 和鑾 ”。
“和銮”是古代车马上的铃铛,具体解释如下:
“和銮”指古代车驾上的两种铃铛,合称时多用于形容车马行进时铃铛发出的和谐声响,后也借指帝王车驾或礼仪的庄重。例如陆游诗句“京华父老望和銮”中,“和銮”即象征帝王出巡的威仪()。
总结来看,“和銮”既是古代车马的具体部件,也是承载礼仪与文学意蕴的文化符号。
《和銮》这个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的是帝王或君主。它表示君主的尊号。
《和銮》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金字旁),它的笔画数是11画。
《和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帝王称号,表示君主的尊号。它在古代中国文献中被广泛使用。
《和銮》这个词的繁体字为「和鑾」。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和銮》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些不同,但其意思是相同的。根据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写法。
1. 古代皇帝的尊号常常以《和銮》开头。
2. 自古以来,《和銮》一词代表了统治者的权威。
和衷共济、銮仪盛宴、銮驾出巡
帝王、天子、君王
臣子、百姓、民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