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志愿实现,心满意足。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羇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气满志得"是汉语中一个形容人处于得意自满状态的成语,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四层:
词义解析
从构词结构看,"气"指代气势、精神状态;"满"表示充盈;"志"即志向或目标;"得"指达成。四字组合形成递进式表述,特指当个人志向得以实现后,精神层面呈现出的过度满足感。《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状态",与《现代汉语词典》"成功后的自负神态"的解释形成互文印证。
语用特征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批评与人物描写,常暗含警示意味。例如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汉赋"多见气满志得之态",即揭示创作者陷入成就后的固步自封状态。现代语境中多用于规劝成功者保持谦逊,如企业案例分析中警示"避免气满志得的战略失误"。
文化映射
成语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对"满招损"的哲学认知,与《尚书·大禹谟》"谦受益"思想形成对照。其情感色彩偏向贬义,与"虚怀若谷""居安思危"等成语构成反义关系,反映中华民族对"持盈守虚"处世智慧的推崇。
认知误区
需注意与"志得意满"的语义差异:前者侧重精神层面的膨胀感,后者偏重目标达成的客观事实。王力《古代汉语》特别指出,"气满志得"包含更强的动态过程性,暗示从努力到自满的状态转变。
“气满志得”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这里描述权贵人士因志向达成而自满的状态,暗含对功利性创作的批评。
拼音为qì mǎn zhì dé,其中“得”读作dé(第二声),而非其他读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参考韩愈原文或成语词典来源。
阿那波那百辛白玉板碧螺春波义耳定律长直诚真晨夕雕漆洞明东扬西荡洞隐烛微都胜楯橹放魂芳札泛滥锋发韵流该详广漫过失黑蒙蒙瓠羹徽风家讳藉以惊讪迳庭科杖龙蒸绿林豪士谩谩面目可憎冥强幕北馁毙内勾使歉绌潜息锹撅青山翠竹琼苏七市色差山瀑少宫收生妪首途水皮树井死相提亲同寀通驰屯阨托财讬根娴雅詨詨豨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