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的郡县。 唐 韩愈 《送李尚书赴襄阳》诗:“赐书宽属郡,战马隔邻疆。”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巨山争体统》:“初非总领之幕客,亦非 湖 广 之属郡。”
属郡(shǔ jùn)是汉语历史地理名词,指古代行政区划中受中央或上级行政单位直接管辖的郡级单位,常见于汉代至唐代的行政体系。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隶属关系
“属”意为隶属、归属,“郡”为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介于州与县之间)。“属郡”特指受上一级行政机构(如州、刺史部)管辖的郡。例如汉代各郡直属中央,但监察上分属十三刺史部。
行政层级定位
在州郡县三级制中(如魏晋南北朝),“属郡”是州的下一级单位,下辖若干县。《辞源》释:“属郡谓州所辖之郡”。
汉代监察制度
汉武帝设十三刺史部监察地方,每部监数个至十余郡,这些郡即称“属郡”。《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所指郡国即属郡。
唐代羁縻政策
唐代在边疆设羁縻州府,其下辖郡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但仍属中央册封体系,此类郡亦称“属郡”。《新唐书·地理志》提及剑南道松州都督府“领属郡二十五”。
词义演变
随着郡制消亡(唐后改为路、省),“属郡”一词渐成历史概念,但“属”+行政区划的模式保留至今(如“属地”“属县”)。
文化意象
在古典诗文中,“属郡”可象征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纽带。如王安石诗“属郡凋残最汝南”,暗喻地方治理责任。
参考来源(基于权威辞书与古籍):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通行纸质版本。如需在线查证,可访问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国学大师检索对应文献。
“属郡”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历史或文献语境中,具体解释如下:
属郡(拼音:shǔ jùn)指“所属的郡县”,即某一行政或管辖范围内的下属郡县。其中:
文献引用:
语境特点:
“属郡”是古代行政术语,强调郡县间的隶属关系,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或《汉书·地理志》等典籍。
安徒生童话集把都儿败子鞞扇舞逼下不亮裁取漕贡昌逸澄怆城柝乘云穿着春畬麤定麤澁打破沙锅问到底地灵人杰繁骛发式附加税官叙鼓诱黑户痕璺怀胎环拜慌忙嘉肥绛帻积谗磨骨接絶衿缨开襆旷时列大夫令舍洛如花灭除沐猴冠逆争屏黜岂遽亲临商埠珊瑚珠讪斤舍放蓍艾食不重肉舒急私望松爽天象仪铁线莲投供污上闲朝相彷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