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降龙伏虎的意思、降龙伏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降龙伏虎的解释

[subdue the dragon and tame the tiger——overcome powerful adversaries] 比喻战胜重大困难或强大势力。亦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困难

我是大唐来的,我手下有降龙伏虎的徒弟,你若撞着他,性命难存也!——《西游记》

详细解释

使龙虎降服驯顺。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龙伏虎的故事。《后汉书·方术传下·徐登》“又 赵炳 ,字 公阿 , 东阳 人,能为 越 方” 李贤 注引《抱朴子》:“道士 赵炳 ,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又引《异苑》:“ 赵侯 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涉公》:“能以祕呪呪下神龙。”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鬭,咆响振巖,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后常以“降龙伏虎”比喻战胜重大困难。《西游记》第十四回:“ 悟空 道:‘不瞒师父説:莫道是隻虎,就是一条龙,见了我也不敢无礼。我 老孙 ,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 明 云梦山人 《集贤宾·寿康对山》套曲:“骑白鹿,访隐居,住清虚,更索甚降龙伏虎。” 艾芜 《鞍钢啊,我回来了》:“但我们的钢铁工人,善于运用近代的科学技术,拥有降龙伏虎的威力。”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降龙伏虎”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分析:

一、本源释义

  1. 佛教典故
    该成语最早源于佛教故事,指高僧用法力降伏龙、虎两种神兽,象征超凡的修行力量。例如南朝梁《梁高僧传》记载僧人用秘咒制服神龙,唐代《续高僧传》描述高僧化解猛虎争斗,均体现此意。

  2. 字面含义
    “降”意为制服,“伏”指驯服,龙与虎分别代表自然界中最具威力的生物,组合后凸显“战胜极强对手”的本义。


二、比喻与延伸

  1. 世俗化应用
    后引申为形容人具备极大能力,可克服重大困难或战胜强大势力。例如《封神演义》中描述修行者“炼药修真,降龙伏虎”,《西游记》提及“降龙伏虎的徒弟”凸显武力与智慧。

  2. 内在修为象征
    在身心修炼层面,“龙”象征难以控制的欲望(如性欲),“虎”代表易怒的情绪。成语暗含通过修行降伏内心杂念,达到内在平和,如曾国藩家书提到的“窒欲惩忿”。


三、用法与特点


四、文化影响

该成语广泛用于文学、武术(如伏虎桩功法)及日常励志语境,既赞美外在能力,也强调内在修心,成为中华文化中“力量与智慧”的经典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二

降龙伏虎的意思

《降龙伏虎》是一个成语,意指英雄豪杰能够战胜强敌,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能力。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武功高强或者能够扭转乾坤的人物。

拆分部首和笔画

《降龙伏虎》由三个汉字组成。其中,"降"字的部首是"⻍",同时它的笔画数是七画;"龙"字的部首是"⺍",它的笔画数是五画;"伏"字的部首是"⺉",它的笔画数是Six画;"虎"字的部首是"虍",它的笔画数是七画。

来源和繁体

《降龙伏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以及武侠小说之中。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力量和权威,而虎则象征着勇气和威武。降服龙和虎意味着战胜强大的敌人。在繁体字中,"降"和"虎"的写法是相同的,而"龙"和"伏"的写法与简体字稍有不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略有不同。"降"字的古代写法是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形状,中间有一条竖线,上方有两个类似"七"字的装饰性横线;"龙"字的古代写法是多画出几个龙爪的形状,更显神龙的威武;"伏"字的古代写法就是一个人匍匐爬行的样子,形象地表达出"伏"的含义。

例句

1. 他使出了绝招,一招《降龙伏虎》,将敌人制服了。

2. 这位武术高手的武功了得,堪称《降龙伏虎》。

组词

- 降龙:指战胜强大敌人的行动。

- 伏虎:指制服威猛的对手。

近义词

- 雄霸:用来形容横行霸道,无人可敌的强者。

- 扭转乾坤:指能够逆转形势,改变局面的人或事物。

反义词

- 虚张声势:指用虚假的威胁或骄傲的姿态来恐吓对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实力。

- 软弱无力:形容没有能力或勇气战胜对手,毫无抵抗力。

别人正在浏览...

薄持禀火长吁称栩除废出淋帝天砥原恶少年反射飞控霏弥丰庸光灯瑰侈鸿厘红緜花架子胡才降格见顾翦精损虑桀犬吠尧计务踞厕沮颜空腹高心狂犬吠日窥纪苦乐不均苦僞痨瘵烈火乾柴力劣镂脂剪楮逆竪努尔哈赤胚料偏迥签条生死文字神色张皇蚀损试探首疾私産梭动贪悭探狱塔院天马行空童孺推举土枭网漏吞舟吴公鹜角黍下蛋显明销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