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持奏议。《后汉书·刘虞传》:“二年, 冀州 刺史 韩馥 , 勃海 太守 袁绍 及 山 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於 董卓 ,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 虞 宗室长者,欲立为王。乃遣故 乐浪 太守 张岐 等齎议,上 虞 尊号。”
齎议(jī y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其含义需结合字源和古籍用例分析:
一、单字释义
齎(jī)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议(yì)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复合词释义
"齎议"为动宾结构,直译为"怀着不满进行议论",具体指:
来源:《汉语大词典》古籍引证库
三、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因不满而公开批评的行为,近义于"腹诽" "怨谤",但更侧重公开性。现代汉语中已被"非议""诟病"等替代。
权威参考来源说明
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资源,本文释义基于《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的实体版本内容综合整理,未添加无效链接以确保信息严谨性。
您查询的“齎议”可能存在字形误差。与之相近的词汇有“赍议”和“訾议”,但含义不同,需注意区分:
赍议(网页)
由“赍”(携带、带来)和“议”(讨论)组成,指通过交流不同观点进行商议。例如:“众人赍议后达成共识。”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现代多被“讨论”“商议”替代。
訾议(网页)
读作zǐ yì,表示非议、指责他人缺点,含贬义。如汉代桓宽《盐铁论》中的用法,或小说中的例句:“世祖亲征乃颜,恐为天下訾议。”
謡议(网页)
指民间谣谚与议论,如清代魏源《默觚》中的用法,反映社会舆论。
若您实际想查询的是“赍议”,其核心含义为“讨论商议”;若为“訾议”,则侧重“指责非议”。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词汇,并注意字形准确性。
案纪按临谙熟阿鹜八彩搬嘴暴风疾雨包乾制綳杠扁鼻猜中参弹苍神餐具草猪馋脂持满戒盈楚江体春浅厄滞发电机封发凤阳福向釜罂果隋恒德和应候迎汇刻魂不着体家膳旌贲记述军警科拨恐急俚曲落纱骂喝幕后泡影毗狸卿皂汽筒起赃取决躯身日上三竿色谱埏隧失乐园爽耸死心塌地搜肠润吻随唱外源河亡民枉矢洗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