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迭的鼓声。 唐 温庭筠 《台城晓朝曲》:“朱网龕鬖丞相车,晓随曡鼓朝天去。” 宋 欧阳修 《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诗:“曡鼓山间响,高帆鸟外飞。”
曡鼓(dié gǔ)是汉语中的古语词,现多写作“叠鼓”,指连续击鼓或密集的鼓声,常见于古代军事、仪仗及诗词意象中。以下从字形、释义、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字形结构
“曡”为“叠”的异体字,属会意字,从“畾”(léi,表累积)从“冝”(宜),本义为重复堆积。《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曡”,但“叠”部释为“扬雄说:以为古理官决罪,三日得其宜乃行之”,后引申为重复、连续㈠。
“鼓”为象形字,甲骨文形似手持鼓槌击鼓,本义为打击乐器㈡。
核心释义
军事应用
古代作战时,“叠鼓”指挥军队进退。如《尉缭子·勒卒令》:“一击鼓则进,再击鼓则冲,三击鼓则战。”通过鼓声频率变化传达指令㈤。
文学意象
诗词中“叠鼓”多渲染肃杀或喧嚣氛围:
字形溯源
㈠ 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
㈡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
释义与例证
㈢ 郑玄注《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㈣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㈤ 《尉缭子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
㈥ 陆游《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㈦ 谢朓《谢宣城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结语
“曡鼓”承载古代礼乐、军事双重功能,其字形演变与历史用例,生动体现了汉语“音形义”的统一性。现代汉语虽少用“曡”字,但“叠鼓”仍存于典籍研究与文学修辞中。
关于“曡鼓”的解释,目前可查到的权威资料有限。根据现有信息及相关字词分析,“曡”是“叠”的异体字,“叠鼓”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连续击鼓
指密集或连续的击鼓声,常见于诗词描写。例如南朝谢朓《鼓吹曲》中“叠鼓送华辀”,即用连续鼓声渲染送别场景的氛围。
古代军事或仪仗用鼓
部分文献提到“叠鼓”可能指一种用于传递信号的小鼓,通过节奏变化指挥队列或仪式流程。其形制可能与“掆鼓”(长三尺带盖的小鼓)类似,但具体差异暂无明确记载。
补充说明:
注:由于搜索结果中未直接提及“叠鼓”,以上内容综合了相近词汇的释义及文学语境推断。
八邻保送襃叹悲弦璧立乘险抵巇愁机穿城村寨怠媮低碳堕业废淹宫观国富民强圜方回煖矫廉节度井邑进修极态蠲恤口误奎墨狼多肉少劳步离剌六陵里阎履贵卖唱媒定梅黄雨蓦头凝峻疲驽遣适跂蹇清最汽水热碌碌人爵僧宇沈鼾使下师仰识有双饷四凶送命坛卷题意完名全节危在旦夕武偃遐狄乡陌显迹下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