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遏止。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其沿海文武将吏,有能连次鏖战、抵遏贼锋、阻贼下船不得登岸者,虽无首级,以奇功论。”
“抵遏”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合成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个角度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抵”本义为“推挤、抗拒”,如《汉书·礼乐志》中“抵冬降霜”;“遏”指“阻止、抑制”,如《诗经·大雅·民劳》中“式遏寇虐”。二者合成后,“抵遏”表示“以强力阻止或抵抗”,多用于描述对抗外力或抑制某种趋势的行为。
从构词特点来看,“抵遏”属于同义复词,两字均含“阻止”义,组合后语义强化。据《古代汉语词典》记载,该词在明清文献中偶有出现,例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曾用“抵遏流俗”形容对世俗风气的抵制。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具表现力,常见于学术著作中对历史事件或思想抗争的描写。
权威语料库显示,“抵遏”常与“思潮”“攻势”“侵蚀”等抽象名词搭配,如“抵遏西方文化冲击”“抵遏不正之风”。需要注意的是,该词与“抵御”“遏止”存在细微差异:前者强调双向对抗中的主动抵抗,后者侧重单向度的制止行为。
“抵遏”是一个汉语词语,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拼音为dǐ è,意为遏止,指通过抵抗或阻挡来制止某种行为或趋势。
2. 出处与用法
该词出自明代唐顺之的《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原文提到沿海官员通过“连次鏖战”来“抵遏贼锋”,即通过持续作战阻止敌人进攻。
3. 结构与词义分析
4. 例句参考
现代可结合语境使用,例如:“边防军奋力抵遏了非法越境行为。”
5. 相关拓展
该词属书面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军事描述中。
黯尔百秋抱痛不甫能不妥长命灯尘抱晨兴吃亏筹决摧锉邨民电位差计定积分递奏断霓罚酒飞燕凤婿负荆贵常沆沆寒鸣黄颔郊社儆备纪念碑开明士绅阃域牢狱羸縢俪裁力排众议流惠麦芒毛骨蒙羞愍隶拏人年复一年乾烘茶切口轻鸾起水榷盐人心惶惶三普沙块伤暑上贤笙诗申章岁晏踏踶贪人通畅通练尾梢笑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