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飞鷰 ”。 1.飞翔的燕子。《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鷰,衔泥巢君屋。”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2).指 汉成帝 赵皇后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孝成赵皇后 ,本 长安 宫人……学歌舞,号曰 飞燕 。” 南朝 宋 鲍照 《代朗月行》:“鬢夺 卫女 迅,体絶 飞燕 先。” 唐 李白 《清平调》词:“借问 汉 宫谁得似,可怜 飞燕 倚新妆。” 清 孙枝蔚 《春6*宫词》:“君恩重 飞燕 ,妾体拟当熊。”
(3).良马名。《文选·张协<七命>》:“驾 红阳 之飞鷰,驂 唐公 之驌驦。” 张铣 注:“ 红阳 、 唐公 人也,并有良马名飞鷰。”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飞燕跃广途,鷁首戏清沚。”《南史·袁顗传》:“ 刘胡 叛走不告 顗 , 顗 至夜方知,大怒,駡曰:‘今年为小子所误。’呼取飞燕,谓其众曰:‘我当自出追之。’”
(4).指古曲名。语出《吕氏春秋·音初》:“ 有娀氏 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臺,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謚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有娀 謡乎《飞燕》,始为北声。” 清 姚鼐 《送侍路川主德州书院》诗:“经谭东 鲁 麟,曲唱西《飞燕》。”
(5).指古卜名。《史记·龟策列传》:“ 涂山 之兆从而 夏啟 世,飞燕之卜顺故 殷 兴。”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飞燕汉语 快速查询。
“飞燕”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本义解析
“飞燕”由“飞”(动词,指鸟类扇动翅膀在空中活动)与“燕”(名词,指燕子)组合而成,字面意为飞翔的燕子。燕子属候鸟,身形轻巧敏捷,常被视为春日的象征,如《诗经·邶风》中“燕燕于飞”即描绘其翩跹姿态。
二、引申义与文学意象
轻盈体态的比喻
因燕子飞行姿态优美,古人以“飞燕”喻指女子体态轻盈。如《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善舞”,其名即源于此意象,后世遂以“飞燕”代称美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诗词中的自然意象
古典诗词常借“飞燕”表达时序更替或离愁别绪。如晏几道《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以双燕反衬孤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隐喻世事变迁。
来源:《全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祥瑞与民俗象征
民间视燕子为吉鸟,“飞燕入宅”寓意家宅安宁。古籍《淮南子》称“燕入水为蜃蛤”,将其纳入自然化生体系,体现早期生物认知。
来源:《淮南子·地形训》(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专有名词特指
来源:《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植物志》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部分古籍原文链接需权限访问,此处标注公开出版物名称;在线数据库可通过官方机构渠道查询。)
“飞燕”作为汉语词汇,有以下多重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可归纳为:
飞翔的燕子
基础含义指飞行中的燕子,常用于诗词比喻轻盈或成双的意象。例如《古诗十九首》中“思为双飞鷰,衔泥巢君屋”。
汉代皇后赵飞燕
特指汉成帝皇后赵氏,因体态轻盈善舞得名。《汉书·外戚传》记载她“学歌舞,号曰飞燕”。
良马名
古代名马代称,如《文选·七命》提到“驾红阳之飞鷰”,张铣注“红阳、唐公人有良马名飞鷰”。
古曲名
源自《吕氏春秋·音初》,记载有娀氏二女作歌“燕燕往飞”,成为北音之始。
古卜名
古代占卜名称,《史记·龟策列传》提到“飞燕之卜顺故殷兴”。
提示:部分低权威来源补充了“东汉张燕的绰号”,但因缺乏广泛文献支持,此处未纳入主解释。如需进一步考据,建议查阅《后汉书》等史料。
百岁千秋宾远笔头生花臂有四肘操江鸱鸠川境打把势诋诽斗嚻短袄凤翅盔冯修干策干腊孤琴哈剌耗荡横劲黄班皇庆猾竖毁讟昏胀江蓠监卒焦唇干肺阶宇计交锦筝瓓玕敛边两末论授緑蜡卖野人头曼睩棉蕾目禁木牛南元牛鱼怒张辟拂潜息仁义礼智神羊儿世运首脑水硙殊略司搏谈功贪猥统手通性同枕万众一心雾帘云幕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