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儆备的意思、儆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儆备的解释

警戒防备。《左传·成公十六年》:“公待於 坏隤 ,申宫儆备,设守而后行。”《后汉书·西羌传》:“又数遣使驛通动静,使塞外 羌夷 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 尹子奇 益兵围 睢阳 益急, 张巡 於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 巡 乃寝兵絶鼓。”《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王素稔 忠贤 恶,深自儆备,其党自危。”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儆备”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jǐng bèi,其核心含义为警戒防备。以下从词义解析、古籍例证及现代用法等方面展开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单字拆分:

    • 儆(jǐng):本义为警戒、戒备,源自“使人警醒,不犯过错”之意。
    • 备(bèi):指防备、准备,强调预先应对可能的危险或问题。
    • 组合:两字结合后,“儆备”强调通过警戒和防范措施来应对潜在威胁。
  2. 词义重点:

    • 不仅包含心理上的警惕(儆),还涉及实际的防御行动(备)。
    • 多用于军事、治安或危机应对的语境中。

二、古籍例证

  1. 《左传·成公十六年》:

    “公待于坏隤,申宫儆备,设守而后行。”

    • 描述鲁成公在战前加强宫室警戒、部署防守的情景。
  2. 《后汉书·西羌传》:

    “州郡因此可得儆备。”

    • 指通过情报传递使边境地区提前防备羌族侵扰。
  3. 《资治通鉴》:

    张巡守睢阳时“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令敌军“达旦儆备”。

    • 展现通过虚张声势迫使敌人持续戒备的策略。

三、现代用法


四、总结

“儆备”是古代汉语中强调“警戒与防备并重”的词汇,常见于军事策略或危机管理。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参考《左传》及《资治通鉴》相关篇章。

网络扩展解释二

儆备

儆备(jǐng bèi)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人心,笔画数为23。儆备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作为警戒和准备之意的表示。此字也有对应的繁体字「儆備」。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儆备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种写法是在「人」字的上方加上「具」字部分,另一种写法是在「胆」字旁边加上「心」字部分。

以下是一个使用了儆备的例句:

面对考试,他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儆备工作。

组词

儆备是一个单独的词语,没有特定的组词形式。

近义词

与儆备意义相近的词语包括警惕、戒备、预防、警觉等。

反义词

与儆备意义相反的词语则包括放松、轻忽、忽视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