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戒防备。《左传·成公十六年》:“公待於 坏隤 ,申宫儆备,设守而后行。”《后汉书·西羌传》:“又数遣使驛通动静,使塞外 羌夷 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 尹子奇 益兵围 睢阳 益急, 张巡 於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 巡 乃寝兵絶鼓。”《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王素稔 忠贤 恶,深自儆备,其党自危。”
儆备(jǐng bèi)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儆”和“备”两个语素构成,属于书面用语,含义侧重警示与防备的结合。以下是详细释义:
儆
指警戒、告诫,使人警觉。《说文解字》释为“戒也”,《玉篇》注“警也”。如“杀一儆百”即通过惩罚警示他人。
来源:《说文解字注》《古代汉语词典》
备
意为防备、预备。《广雅》释“备,具也”,《左传》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用例。
来源:《广韵》《汉语大字典》
儆备指通过警示加强防备,强调在潜在风险或威胁前保持高度警觉并采取预防措施。其核心包含两层: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
该词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文本,描述对灾害、战乱、过失等的防范。例如:
“边关将士日夜儆备,以防敌袭。” ——强调军事防御中的警戒状态。
来源:《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用例分析
来源:《同义词大词典》
《清史稿》载:“饬令各营儆备,勿稍疏懈。” 此处指通过命令加强军队的警戒防备。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古籍语料,符合学术规范。因古籍原文及部分辞书无公开数字链接,来源标注书名,未附链接。
“儆备”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jǐng bèi,其核心含义为警戒防备。以下从词义解析、古籍例证及现代用法等方面展开解释:
单字拆分:
词义重点:
《左传·成公十六年》:
“公待于坏隤,申宫儆备,设守而后行。”
- 描述鲁成公在战前加强宫室警戒、部署防守的情景。
《后汉书·西羌传》:
“州郡因此可得儆备。”
- 指通过情报传递使边境地区提前防备羌族侵扰。
《资治通鉴》:
张巡守睢阳时“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令敌军“达旦儆备”。
- 展现通过虚张声势迫使敌人持续戒备的策略。
“儆备”是古代汉语中强调“警戒与防备并重”的词汇,常见于军事策略或危机管理。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参考《左传》及《资治通鉴》相关篇章。
白杆军白鹤子八冥枹鼓冰棍兵杖槟子拨阮搀逐褫褐垂芒點水不漏独固凤邸公侯干城怪不道鼓金孤豚鹤径华池螖虫黄鸎梜匕检括疾快进谗害贤筋膜进折举名局念莱顿大学老雕凌迟林会流遯笼鹅镂金错彩露衣牤牛漫戾勉劳面审跑发屏藏乞留曲吕齐女门榷酒説辞说笑话淑善嗣绍宋玉宅遂许谈吐风生天极天头地角挑尾霆威晚膳物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