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笙诗的意思、笙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笙诗的解释

《诗·小雅》《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仅有篇名,而无文辞。 宋 朱熹 于集传中称此六诗为“笙诗”。《诗·小雅·鱼丽》 宋 朱熹 集传:“按《仪礼·乡饮酒》《燕礼》,前乐既毕,皆閒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上有臺》,笙《由仪》。閒,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饗宾客上下通用之乐。” 清 凤韶 《凤氏经说·下管金奏笙奏声诗》:“《小雅》笙诗六篇, 朱子 主有声无辞,谓古经篇题下必有谱,如《投壶鲁鼓》《薛鼓之节》而亡之。诸儒据《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谓声生于辞,辞调为谱,説亦有理。及读《周官》金奏九夏,《仪礼》管新宫,《礼记》管象,覆之经文及诸家説,乃知笙奏、金奏及管,其为堂下之乐同,而存声无辞亦同者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笙诗”是《诗经·小雅》中六篇仅有篇名而无文辞的诗歌合称,具体包括《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其名称源于它们在古代礼仪中以笙乐器演奏的特性,属于“有声无辞”的纯音乐形式。

核心解释:

  1. 基本定义
    笙诗又称“六笙诗”,收录于《诗经·小雅》的“鹿鸣之什”和“南有嘉鱼之什”两部分。这六篇诗仅有标题,没有具体文字内容,因此被称为“有目无辞”。

  2. 名称由来
    根据《仪礼》记载,这些诗在周代礼仪(如乡饮酒礼、燕礼)中作为伴奏乐曲使用,演奏时以笙配合其他诗歌的吟唱,形成“一歌一吹”的表演形式,故得名“笙诗”。

  3. 争议与推测
    关于无文辞的原因,存在两种观点:

    • 本无文辞:认为它们本就是器乐曲目,无需歌词;
    • 亡佚说:推测原有歌词在流传过程中散失。
  4. 历史评价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首次明确将六诗统称为“笙诗”,并指出其用途为礼仪配乐。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反映了周代礼乐制度中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特点。

补充说明:

笙诗的存在体现了《诗经》不仅是文学总集,也是古代音乐的重要载体。其“有声无辞”的特点为研究先秦音乐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笙诗》的含义

《笙诗》是汉字的一个词语,它分为两个部分:「笙」和「诗」。这个词语具有丰富的含义,包括音乐、诗歌和情感的表达。

笙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笙」这个字由「⺣」(立刀)和「竹」两个部首组成,它总共有十二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笙」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古代的《説文解字》中,它是古人为了表达乐器的一种名字。在繁体字中,「笙」的形状稍有不同,多了一个「⺤」(竖钩)部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笙」字的写法稍为不同,字形中间的部分由「⺣」换成了「⺩」(竖弯),而底部的「⺤」(竖钩)仍然保留。

例句

1. 他吹奏着笙,把心情倾吐于音符之间。
2. 这首笙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笙音、笙管、笙簧。
近义词:竹笛、箫、吹管。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