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祭祀天地。 周 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礼记·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朱熹 集注:“郊,祭天;社,祭地。” 明 刘基 《上陵》诗:“郊社既虔,宗庙孔威。”参见“ 郊祀 ”。
(2).古代祭祀天地之处。《书·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街西尚书省东门,至省前横街,南即御史臺,西即郊社。”
“郊社”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综合古典文献及历史背景可作如下解释:
祭祀天地的礼仪
周代时,“郊”指冬至在南郊祭天,“社”指夏至在北郊祭地,合称“郊社”。这一礼仪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要制度,体现“敬天法祖”的传统观念。如《礼记·中庸》提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朱熹注解“郊祭天,社祭地”。
祭祀天地的场所
指古代帝王举行祭天、祭地仪式的特定地点。例如《书经·泰誓下》记载“郊社不修,宗庙不享”,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提到汴京的“郊社”具体位置。
部分资料提及“郊社”指农村社会团体(如),但此释义较少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以传统文献解释为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东京梦华录》等原始文献,或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2)。
郊社即指位于城市周边地区的社会组织或志愿团体。它们通常由居民自发组织,在郊区开展文化、体育、社交等各种活动,旨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互助合作意识。
郊社的拆分部首是⻏(辵)和⼈(人)。
郊社的总笔画数为13画。
郊社来源于汉语中的两个词汇组合:郊,读音[jiāo],指城市周边地区;社,读音[shè],意指社会团体或组织。
郊社的繁体写法为「郊社」。
在古代,郊社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即「郊社」。
1. 我们经常参加郊社组织的活动,与邻居们加强了交流和友谊。
2. 她是这个郊社的主席,为社区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 组词:郊区、社会、社区、组织、社团。
2. 近义词:社团、社区、群体、团体。
3. 反义词:城市、都市、中心,对应于郊社的城市核心地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