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开明绅士 ”。
“开明士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特定历史概念,主要指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0世纪30-40年代),地主和富农阶级中带有民主色彩的个别人士。其核心特征如下:
政治立场与历史背景
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专制统治,支持全民族抗战及民主事业。这一群体因民族危机(如日军侵华)和阶级矛盾激化而分化产生,属于中间派中的左翼,具有爱国思想与进步倾向。
实际作用
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开明士绅通过捐赠物资、参与地方政权(如“三三制”政权)等方式支持革命。例如,陕甘宁边区的李鼎铭曾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推动“精兵简政”政策。
阶级属性与政策对待
尽管属于剥削阶级,但中国共产党将其纳入统一战线,团结并优待他们,以扩大革命基础。毛泽东曾指出,与开明士绅合作对革命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内涵的延伸
部分词典将其扩展解释为“具有开明思想、高尚品德及社会担当的士人阶层”,强调其知识修养与开放态度。但这一解释更偏向文化概念,与历史语境中的阶级属性需区分看待。
该词兼具历史特定性和文化象征性,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在革命时期,它特指支持民主进步的地主阶层人士;在文化层面,也可泛指思想开明、品德高尚的精英群体。
《开明士绅》是一个成语,形容有开明思想和高尚品德的士人。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社会中仕宦士人的团体,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开明的思想。这一群体通常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改革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开明士绅》的拆分部首为“冖”、“土”、“士”,拆成三个部分。其中,“冖”部表示覆盖,意为提供知识和教育;“土”部表示土地和社会;“士”部表示学识和修养。
根据笔画的统计,整个成语共有13画。
《开明士绅》的繁体写法为「開明士紳」。古时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開」字可能写作「闓」;「紳」字可能写作「謹」。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写风格的变化。
他是当地的一位开明士绅,始终以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开明、士绅、开明化
士大夫、有识之士、知识分子
封建士绅、保守派、愚昧无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