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滴笃班的意思、滴笃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滴笃班的解釋

越劇形成初期的一種俗稱。 浙江省 馀姚縣 農村說唱藝人把“落地唱書”搬上舞台,演變成為戲劇形式時,因腳色從後台先有一聲“叫頭”,然後在笃鼓、尺闆的“滴篤”聲中出場,故稱“滴篤班”。 ********* 《二詩人》:“詩人的 何馬 ,想到大世界去聽滴笃班去。” ********* 《滴笃聲中》:“走來走去的走了一陣,他們倆就尋到了滴笃班的台前坐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滴笃班是越劇形成初期的稱謂,源于表演時伴奏樂器發出的“滴笃”聲。20世紀初起源于浙江嵊縣(今嵊州市),由當地民間曲藝“落地唱書”發展而成,演出形式簡單,以男性演員為主,内容多取材于民間故事和傳統戲曲。因伴奏僅用尺闆和笃鼓,敲擊聲節奏鮮明,故得名“滴笃班”,後隨藝術形式成熟更名為“紹興文戲”,最終發展為現代越劇。

參考來源:

  1.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越劇”條目(線上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官網)
  2. 《上海越劇志》第一章“發展沿革”(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滴笃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來源區分:

一、作為越劇的早期名稱(主要釋義) 源于浙江省馀姚縣農村的曲藝發展,具體含義為:

  1. 起源:由“落地唱書”演變而來。當地說唱藝人将這種民間藝術搬上舞台後,逐漸形成戲曲形式。
  2. 名稱由來:演員登場前會在後台發出“叫頭”聲,隨後在“笃鼓”和“尺闆”兩種樂器發出的“滴笃”節奏中出場,因此得名“滴笃班”。
  3. 文學佐證:作家郁達夫在《二詩人》《滴笃聲中》等作品中提及此名稱,印證了其曆史存在。

二、誤傳為成語的現象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人際關系密切、情誼深厚”。需注意: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詞語的曲解或混淆,建議以戲曲術語的釋義為準。

補充說明:目前關于該詞的研究資料較少,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郁達夫相關作品或越劇早期發展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保密把釣報差常骊嗔拳吃幹飯蟲氣存續登僊反脣方伯謙佛教浮蝣跟止共餐歸窆橫眉怒目紅紫亂朱話舊還原會事既齓狂刀寬情赉功裡享論辯妹妹蒙衣貊道甯晷錢貫牆外漢摖鬼乞索秋秋栖賢泉布蜷局灑籤深入骨髓身識獅兒使民實呸呸時習霜羅碩記四川大學四句私入道兕先孫少爺貪欲無藝桃都山通儒通熟頑虛纖側獻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