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空。 晋 左思 《魏都赋》:“傮响起,疑震霆。天宇骇,地庐惊。” 唐 刘禹锡 《有僧言罗浮事》诗:“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 东坡 公昔与客游 金山 ,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当知神龙变化之妙:小则入乎微罅,大则腾乎天宇。” 鲁迅 《野草·雪》:“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2).京都。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应瑒》:“晚节值众贤,会同庇天宇。”《宋书·傅亮传》:“﹝ 傅亮 ﹞曰:‘伏闻恩旨,赐拟 东阳 ,家贫忝禄,私计为幸,但凭廕之愿,实结本心,乞归天宇,不乐外出。’” 太平天囯 黄从善 《建天京于金陵论》:“统四海皆为兄弟,居天宇者宜尽天事之勤。”
(3).犹天下。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张志民 《你与太行同高》诗:“为什么这偌大的天宇,竟容不下你一声不平的呼喊?”
“天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指天空
这是最常见的含义,强调广阔无垠的天空。例如晋代左思《魏都赋》中“天宇骇,地庐惊”,唐代张九龄诗句“悠悠天宇旷”,均以“天宇”形容苍穹的辽阔。
代指京都或帝都
古代文献中常以“天宇”象征政治中心,如南朝谢灵运诗“会同庇天宇”,《宋书》中“乞归天宇”亦指京都。
泛指天下或宇宙
如苏轼诗句“大哉天宇内”,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中“天宇四垂”,均表达对广阔世界的描述。
在文学作品中,“天宇”常被赋予哲理性,如:
当用于名字时,“天宇”结合了“天”(象征高远、胸怀)与“宇”(指空间、气度),寓意:
该词既有具象的“天空”之意,也有抽象的“天下”或“宇宙”之喻,在不同语境中可灵活解读。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2、4中的古籍引文。
《天宇》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天空的广阔和辽阔。它包含着对天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天宇》的部首是“天”,总共包含有5个笔画。
《天宇》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相麻》篇:“相麻辟狂,天子所忘。”可见,天宇一词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诗歌文学。
《天宇》的繁体字为「天宇」。
在古代,汉字《天宇》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天宇》的古代写法为「夭禺」。
1. 夜晚的天宇星光璀璨,美丽极了。
2. 我们站在山顶,俯瞰着辽阔的天宇。
天空、天幕、天穹、天宇飞扬、天宇之间等。
苍穹、蓝天、天空等。
地面、地下、地狱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