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謩训”。1.谋略和训诲。《书·胤征》:“圣有謨训,明徵定保。” 孔 传:“圣人所谋之教训,为世明证,所以定国安家。” 唐 权德舆 《唐故尚书兵部郎中杨君文集序》:“协书命於謩训,荐声诗於郊庙。” 章炳麟 《艾如张董逃歌序》:“古之謨训,上思利民,忠也;朋友善道,忠也;憔悴事君,忠也。”
(2).谟和训。《尚书》文体名。 唐 柳宗元 《<杨评事文集>后序》:“著述者流,盖出於《书》之謨训,《易》之象繫。”
“谟训”是汉语古典文献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二、文献中的复合含义
“谟训”连用最早见于《尚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孔颖达疏:“谟,谋也,言君臣之谋略;训,教也,言贤臣之辅教。”其核心意义指向古代圣王与贤臣制定的治国谋略及教化言论,例如《尚书·毕命》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于戏!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此段被视为周代谟训的典型。
三、学术考据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谟训皆以言成教,然谟主于谋议,训主于教诲。”近人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引证青铜器铭文,佐证“谟训”在周代政治文献中的纲领性地位。
“谟训”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谋略与训诲的结合体,常用于描述圣贤或典籍中的治国智慧与教化内容。如《尚书·胤征》记载:“圣有谟训,明徵定保”,孔安国注解说这是圣人用于安定国家的教导。
二、文体特指 作为《尚书》六种文体之一,“谟”侧重君臣谋议(如《皋陶谟》记载舜与大臣的治国讨论),“训”侧重训诫教导(如《伊训》记录商朝贤臣伊尹的政论),二者共同构成古代政治文献的经典范式。
三、字源解析
参考例证 唐代权德舆《杨君文集序》用“协书命於謨训”说明文书需遵循经典教导,近人章炳麟则引申为“忠君利民”的伦理准则。
该词现代多用于学术讨论或文学创作,如描述“典谟训诰”泛指古代重要文献。
隘险暗机罢怯彩旗残租长存长侯长槊躔结初次黜黑错合德类得这低昂公执管属鬼工毬皇天不负苦心人慌作一团唿唿假痴假呆践言几臣岕片节棁巨轮克嗣良裘狼噬廉纤螺蚌盲冥耄聩扭解破獍破头话跷趹敲日轻服清醑庆烟漆身宂闹少偶省声生死醉梦尸疰素书宿田翁阗阗廷参头高头低推贤让能往返尪伛晩夜五衰像素孝行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