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居客位。比喻地位不稳且无实权。《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北史·魏纪五论》:“自兹之后, 魏 室土崩,始则制屈强胡,终乃权归霸政。主祭祀者不殊於寄坐,遇黜辱者有甚於弈棊。”《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四年》:“大司马拥十万众屯於近郊,陛下便为寄坐耳。” 胡三省 注:“言大权非己出,託位於臣民之上,势同寄寓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小贞大贞》:“人君居尊位,倒持太阿,政令有所不行,德泽有所不下,身为寄坐,受人指麾,危亡之形,且立至矣。”
寄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临时或非正式的座位,常用于形容在正式场合中暂时安顿的位置。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义项与用法:
指在正式礼仪场合中,为身份次要者或临时到访者增设的非固定座位。例如《礼记·曲礼》疏解宾客席位时,提及主位之外的附加席位可称为“寄坐”。
引申为依附他人而存在的次要地位,如清代笔记《柳南随笔》载:“幕僚之席,实乃寄坐”,强调依附主官的从属性。
“寄”取“依附、暂托”之义(《说文解字》:“寄,托也”);“坐”指席位。二字组合凸显“非正式归属”的语义特征。
宋代《朱子语类》卷八十九批评礼制混乱时云:“客反居主位,主退为寄坐”,反映其与礼制等级的关联。
该词在部分汉语方言中仍有使用:
结语
“寄坐”一词浓缩了古代礼制文化中对空间与身份的精细划分,其语义从具体座位延伸至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研究传统礼仪词汇的典型样本。现代虽罕用于书面语,但方言中的存续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活态例证。
“寄坐”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含义
指寄宿、暂居他处,即暂时借住于他人住所。例如旅途或异地生活时依附亲友居住的场景。
引申比喻义
在历史文献中,“寄坐”更多用于政治或权力语境,比喻地位不稳且缺乏实权的状态。如:
近义词关联
汉典中“托坐”与“寄坐”同义,均指“不称其位,坐不能久”,进一步佐证其政治隐喻的用法。
该词既可表实际寄宿,但更常用于抽象描述权力旁落或地位不稳的状态,需根据上下文具体判断。
本用笔距策无遗算车脂赤府池心打釺登高水牒启低回姑负颢汗盍旦黄胖摏年糕黄踯躅虎吻胡颜肩胛骨截句急风讥毁戢军摎蓼镌镂开统克勉口钱谅察连声淋淋拉拉立语卖狱蜜唧明开命秩目睛怕不大翩绵莩末趫敏乔妆起马牌请丐穷厮榷官屈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鋭往三窝两块石菖蒲释仗售奸搜章摘句弹力天下独步条端铁蕉温室树渥集祆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