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船。 唐 杜甫 《最能行》诗:“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 宋 陆游 《游山》诗:“聊乘行艓子,闲觅住庵人。” 清 吴伟业 《读史偶述》诗之二四:“采莲艓子《江南弄》, 太液 池头看打鱼。”
艓子(dié zǐ)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古语词,特指小船或轻舟。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并附权威来源依据:
艓子指形制轻小、便于行驶的船只,常见于古代文献对江河小舟的记载。其字形由“舟”(船)与“枼”(yè,薄木片)构成,会意“如叶之薄舟”,强调船体轻薄小巧的特性。
例证:
《南史·陈武帝纪》:“军中艓子,悉以充海。”
《新唐书·杨行密传》:“乘轻舸艓子,夜抵城门。”
《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523页):
“艓,小船。亦作‘艓子’。”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317页):
“艓:小船。参见‘艛艓’。”
艛艓:古代连船之称,亦泛指轻舟。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17页):
“艓:小船。如‘轻艓’‘渔艓’。”
唐代诗歌中的用例:
杜甫《最能行》:“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
→ 印证“艓子”为贫民所用轻便小船。
宋代笔记中的分类:
《梦溪笔谈·器用》载:“江湖舟船有‘艑’‘艇’‘艓’之别,艓最小,容三二人。”
→ 说明其形制为最小型船只。
中古音:定母帖韵(*dep),入声字,现代读dié(《广韵》徒协切)。
从“舟”表类属,“枼”表声兼会意(枼有薄义),后加“子”缀成双音词“艓子”,符合汉语双音化趋势。
现代汉语中,“艓子”一词已罕用,但保留于方言及古文献研究。其语义由“舢板”“小划子”等词替代,如闽南语仍称小渔船为“艓仔”(teh-á)。
参考资料:
关于“艓子”一词,目前提供的搜索结果中未见直接对应的解释。但根据字形和常见汉字结构推测,“艓”可能指小船,如“轻艓”一词在古汉语中曾出现。例如:
但由于缺乏权威资料佐证“艓子”的具体含义,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推测基于现有资料和汉字结构分析,并非权威定论。
八行书八奸半闲堂褒贬与夺拔心草闭壁逼宫逼扰避人眼目出发点棰搒触陷从公歌低薄敌衅发意发逐份儿饭纷庞干茨腊躬蹈将匠奬厉尖峭惊怜窘乏吉祥杵拘民剧作匮饿老牛破车羸服龙仙芝谩怠媢怨没用面庞磨切蝥弧木绵南纬能参喷气发动机被绣昼行破灭敲钉钻脚清疏人事洒海剌塞上江南设喻肆察燧木素章天之戮民推船土强委注宪量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