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持后的意思、持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持后的解释

居于后而不争。古代道家谓如此方能居先。语本《老子》:“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文子·上德》:“ 老子 学於 常樅 ,见舌而守柔;仰视屋树,退而目川,观影而知持后。”《列子·说符》:“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炙毂子·见舌观景》:“ 老子 学 商容 ,见舌而知守柔矣; 列子 学 壶子 ,观景柱而知持后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持后"是源自道家哲学的古汉语复合词,由动词"持"(意为把握、保持)与方位词"后"(意为后方、次要位置)构成。该词最早见于《列子·说符》,记载老子对弟子关于"持后而处先"的辩证论述,后被引申为两种核心含义:

  1. 处世态度:指主动退居次要位置的行为准则。《淮南子·缪称训》记载:"先迕而后合者之谓权,先合而后迕者谓之不知权。不知权者,善反丑矣",强调这种以退为进的处世智慧(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淮南子》电子版)。

  2. 军事策略:在《孙子兵法》相关注疏中,特指"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如杜牧注"后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即蕴含此理(来源:国学导航《十一家注孙子》)。

该词在当代语言实践中已罕见使用,但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仍具学术价值。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谓居于后位。后多用以表示不争先的处世态度",并标注语出《列子》(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6卷)。

网络扩展解释

“持后”是一个源自道家哲学的概念,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词源与经典出处

“持后”最早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后被《列子·说符》引用为“持后而处先”,意指通过谦让、不争的姿态,最终实现居于人前的效果。该思想与道家“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维一脉相承。

二、哲学内涵

  1. 不争而胜:主张以退为进,通过保持谦逊低调的姿态(持后),反而能获得更有利的位置(处先)。如《文子·上德》提到“观影而知持后”,通过观察影子与实体的关系领悟此理。
  2. 生存智慧:强调“外其身而身存”,表面上置身事外,实则保全自身,如《列子》中壶丘子林让弟子观察自身影子来参悟此道。

三、实际例证

在道家典籍中常用自然现象作比喻:

四、现代引申

当代语境中常被引申为:

  1. 忍耐坚持后的成功(如风雨后见彩虹)
  2. 团队协作中的谦让精神
  3. 商业竞争中的后发优势策略

需注意:该词属于古汉语范畴,现代使用多限于哲学讨论或文学创作,日常口语中较少出现。

别人正在浏览...

被创本作碧华並時惭噱乘龙佳壻川贝出钹出举兴生触纶辍手蹴蹴然刀切得工夫典贴东边冬风芳邻后敍槐宫棘寺画色回充魂干昏睡节检惊悸急弯吉幸计直捐官抗首冷飕飕林箫流离琐尾路里彩千金石迁流前缀讫成切愕侵侮侵用曲畏人排赏恤深眷深文曲折十九路军视听私就苏方特邀天祚土国讬熟外宠瓮溢舞文弄法瑕瓋谐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