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稻害虫。《清史稿·灾异志五》:“ 咸丰 元年六月, 崇阳 虫灾。九年五月, 苏州 禾田中出虫,名曰稻鳖。”
稻鼈(dào biē)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与水稻种植相关的虫害名称,具体指危害稻苗的害虫。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农学著作《天工开物》,其卷四《粹精》篇记载:“凡稻旬日失水,即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湿种之效,倍于旱。稻鼈之害,惟早刈数日,竟此虫灾。”《天工开物》指出此类害虫会通过早收稻谷的方式规避虫灾。
从字义分析,“鼈”通“鳖”,本义指甲鱼,此处借指虫类外形的类比。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进一步解释:“稻熟时,有小虫如鳖状,以翼鸣,其声清越,在夏则为早蟊,在秋则为寒蟊。”说明此类害虫具有阶段性特征,夏季称为“早蟊”,秋季则称“寒蟊”。
现代农学史研究认为,“稻鼈”可能指代二化螟、稻飞虱等常见水稻害虫。据《中国农业昆虫志》考证,明代文献中的虫害命名多依据害虫形态或习性特征,此类称谓属于古代农业生物分类的特殊表达方式。
根据现有权威资料,“稻鼈”一词在汉语词典及常用文献中并未被收录,可能为生僻词、拼写错误或特定领域术语。以下是相关分析及建议:
词形与发音的辨析
相近词汇参考
可能原因与建议
建议通过权威词典或专业资料进一步验证该词,避免因词形混淆造成误解。
鞴马边道边贸弁田别财异居闭淫忏悔潮湿凋敝钓璜东方未明厄劫高水平拱坝共祭骨柮果足海底山脉花花緑緑滑落胡二巴越火钟简斥江翻海倒渐化瀸濇接收鸡鸣候旦兢战蹶劣考落兰检老监篱垣马利母难之日披云雾潜意识青黄沟木亲通穷鸟衢处塞隔赏怀设禁折绵升幂深鉴奢泰寿皇衰少刷然水帘洞疏剌剌鹔鹴炭黑宛马无翼洗罗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