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三国 魏 阮瑀 《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 元 耶律楚材 《评唱天童拈古请益后录序》:“独洞下宗风,未闻举唱,岂曲高和寡耶?抑亦待其人耶?”《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 靚云 ,从没有人説起 逸云 ,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工商界大多数人,老实讲,是比较落后的。曲高和寡,容易脱离群众。”
“曲高和寡”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曲高和寡”既是对艺术高度的赞誉,也揭示了高雅与大众化之间的矛盾。使用时可结合语境判断褒贬,如描述经典学术著作时偏向褒义,而评价脱离实际的理论时则可能含批评意味。
"曲高和寡"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懂得或欣赏的人很少。它指的是一种艺术形式或学术领域在群众中没有太多的受众或理解者。
成语的拆分部首是:“曲”字的部首为“曰”,“高”字的部首是“高”,“和”字的部首是“口”,“寡”字的部首是“宀”。其中,“曲”字是由4个笔画构成,”高”字是由10个笔画构成,“和”字是由8个笔画构成,“寡”字是由6个笔画构成。
成语“曲高和寡”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艺术活动。当时,文人墨客因为独特的审美需求和创作风格,使得他们的作品在一般人中很难被理解和欣赏,因此形成了“曲高和寡”的情况。
在繁体字中,成语“曲高和寡”的写法是「曲高和寡」。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高”字可能以“-{高}-”的形式写作“-{去》高}-”,而“寡”字可能以“-{寸章寡}-”的形式写作“-{寸》章寡}-”。不过,现代使用的简化字形和繁体字形大致相同。
以下是一些关于“曲高和寡”的例句: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曲径通幽”、“高山仰止”等。
与“曲高和寡”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孤陋寡闻”、“艰深晦涩”等。
反义词则可以是“平易近人”、“家喻户晓”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