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合称“絃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旧唐书·音乐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干羽之容, 周 人立絃诵之教。”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絃诵尝叨 孟母 邻。”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寿序》:“当 戴 氏之盛也,农服畎亩,士勤絃诵,恂恂礼让,而家皆饶裕。” 姚锡钧 《即事效湘绮楼体》:“絃诵喧中寂,河山刼后悲。”参见“ 弦诵 ”。
“絃诵”是古代与《诗经》教学相关的术语,具体含义及来源如下:
基本释义
指古代教授和学习《诗经》的两种方式:“弦”指配弦乐歌唱,“诵”指无乐伴奏的朗读。二者合称后,逐渐引申为泛指教学、诵读活动。
古代出处与区分
源自《礼记·文王世子》中“春诵、夏弦”的记载。郑玄注释:“诵”是以口吟唱诗歌乐章,不依赖琴瑟;“弦”是用丝弦乐器(如琴瑟)演奏诗的曲调。孔颖达进一步解释,“弦”更注重音乐性,而“诵”侧重口头表达。
历史演变
唐代《旧唐书·音乐志》沿用这一概念,表明该词在典籍中长期作为教学或礼乐文化的代称。后世也用于形容书院、学堂中的读书场景。
总结
“絃诵”反映了古代诗乐结合的教育传统,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描述传统诵读与音乐教学相融合的文化现象。
《絃诵》(xián sòng)是一个词语,意思是用琴弦表达诵读,指用琴声朗诵文词。
《絃诵》的部首是糸(mì)字旁,表示与线、绳相关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絃诵》的来源比较复杂,它结合了琴音与诵读的意义,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音乐传统和文人雅兴的活动。
《絃诵》的繁体字为「弦誦」。
在古代,「絃诵」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在繁体字中,「弦」的字形与现代基本相同,而「誦」的字形为「言」和「辰」的结合,其中「言」表示语言,「辰」表示朗读声音。在简化字中,「弦」和「诵」的字形与现代一致。
1. 他用悠扬的琴声逐字絃诵道了一首古诗。
2. 她是一位擅长絃诵的琴棋书画全才。
1. 絃乐:指利用琴弦演奏的乐曲。
2. 絃索:指由许多钢丝、绳索等构成的长条。
3. 絃音:指琴弦颤动发出的声音。
絃诵的近义词包括 弦歌、琴诵、琴音朗诵。
絃诵的反义词可以是 语言默读、默默思念等。
暗门襟卑以自牧别柎不任逋逃之臣成说崇习楮李爨人榱桷耽乐调值地下建筑物反听忿恻斧破斨缺腐殖土褐博缓兵之计黄晖画知慧巧烜洲谫劣谨凛击汰居功轲愈蛮纸拿把凭白无故凭霄雀纰疏裒畜仆纍浅说前阵庆士侵牟啓手啓足儒者生的米突声貌神仙会食菜事魔石眼水沈送关素华速射它岐透切涂歌邑诵托铎无头无尾小嘎子小家派销金纸细柳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