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民的意思、白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民的解释

(1).神话中古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 白民之国 ,在 龙鱼 北,白身披髮。” 郭璞 注:“言其人体洞白。”

(2).旧指没有功名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三品以上,赠三公。五品以上,赠令僕。七品以上,赠州牧。白民赠郡镇。” 周祖谟 校释:“身无官爵,谓之白民。”《魏书·食货志》:“白民输五百石,听依第出身,一千石,加一大阶。”《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二年》:“﹝ 魏主 ﹞始詔:‘入粟八千石者赐爵散侯,白民输五百石者赐出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民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古籍文献与权威辞书进行综合考辨。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指出,"白民"最早见于《山海经》,指古代神话中的特殊族群,特征为"白首被发",即白发披散。此义项亦收录于《辞海》,强调其作为传说民族的属性。

二、引申释义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补充,白民在《淮南子》等典籍中被描述为"白身无彩"的奇异人种,象征未被世俗沾染的淳朴状态。后世文学作品中,该词渐衍生为"未受礼教约束的民众"之隐喻。

三、词源考据 据《古文字诂林》考证,"白"在甲骨文中象日光之色,含"纯净""原始"之意,与"民"组合构成偏正结构,体现先民对理想化族群的想象。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注明此词多用于"志怪类文献"。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文化词库》收录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用法,常见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特指具有原始信仰特征的少数民族。在方言学著作《中华地方语汇》中,晋语区仍保留"白民"指代"不善耕作的族群"之古义遗存。

网络扩展解释

“白民”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神话中的古国名

  1. 起源与文献依据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髮。” 郭璞注解为“言其人体洞白”,指该国居民通体白色。此国常被视作古代神话中的奇异族群。

  2. 文化象征
    该名称可能反映古代对异域族群的想象,或与原始部族的图腾信仰相关,但具体历史背景已不可考。


二、指代无官职的平民

  1. 历史文献记载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提到:“白民赠郡镇”,周祖谟校释为“身无官爵,谓之白民”。另《魏书·食货志》中,白民可通过缴纳粮食获得官职,进一步佐证其身份属性。

  2. 社会阶层含义
    此用法特指未取得功名或官职的普通百姓,区别于士族或官僚阶层,常见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的文献。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暗月变躬迁席兵快不知薡蕫菜馆蚕莓层罗长矛瞋嫌重重楚堤翠樽促疾打肚皮官司大面积刁狡洞天缾都座疯癫院凤毛龙甲焚荐负墙给孤独园供销合作社和雨护田林户邑检实桀健桀溺炯介举国一致可地延叩祝镭疗器雷轮琉璃灯脑瓜仁娘姨裒会谱架腔调浅言青芳秋娘权典绕溜热潮色力山缫沈珠浦泷冈表霜髭天津学生会联合报田土望沮文虎五日小蛮腰信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