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在今 江苏省 句容县 。原为 句曲山 的一部分。 秦始皇 三十一年登 句曲山 北陲,会群官,叹曰:“巡狩之乐,莫过于山海。自今已往,良为常也。”于是改称 句曲山 北陲为 良常山 。见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十一。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之三:“ 良常 应不动移文,金醴从酸亦自醺。” 清 赵翼 《寄怀杜阁》诗:“深壑透 宛委 ,浮嵐接 良常 。”
良常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复合词,主要释义如下:
一、道教洞天名称 《真诰》卷十一记载:"良常东南有穴,通句曲之山",指茅山支脉良常山洞,系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被列为"句曲地肺山福地"的组成部分。《云笈七签》卷二十七将良常山洞列为"真人治之"的修行圣地。
二、恒久的美德 从构词法分析,"良"取《说文解字》"善也"之本义,"常"据《广雅》"质也"之训释,组合后引申为恒久的美好品质。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品术》载:"良常者,德之恒也",强调道德修养的持久性。
三、山岳代称 唐代王绩《游北山赋》有"山经鹤洞,地纪良常"的表述,此处以良常代指茅山主峰,反映六朝至唐时期文人对道教圣山的雅称传统。明代《茅山志》详细记载了良常山作为"大茅君修炼之所"的宗教地理特征。
“良常”一词主要作为山名使用,其含义与历史典故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良常”指一座山,位于今江苏省句容市境内,原为句曲山(道教名山茅山的古称)的北麓部分。据南朝梁代陶弘景《真诰》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巡游至此,感叹“巡狩之乐,莫过于山海”,并称“自今已往,良为常也”,遂将此山北麓命名为“良常山”。
历史背景与文学引用
该名称承载了秦始皇对巡游山海的推崇,后世文人常引用于诗词中。例如:
地理与道教意义
良常山属于茅山山脉,是道教上清派发源地之一,其命名体现了古代帝王对自然景观的重视,同时也被赋予宗教文化内涵。
“良常”一词源于帝王典故,既是地理标识,也承载了历史与文学的双重意义。如需更详细文献考证,可参考《真诰》卷十一等古籍。
包乘组鼻塌唇青鄙误察览澄酒垂精大挠旦旦钓樟讹谬房产税锋侠府舍刚健甘王高秀宫花觥使勾合固定词组贵宝龟筒号弓还愿心交眩介义季刊警号井亩惊嘬嘬近顷寄死酒家佣揫聚纪弦桊枢罝罦空罅捆住手脚涟涟梅内劳斯定理没咒念捧足切政曲阁热情奔放三千珠履生长素思念泝滩俗谚素装脱除伟德僞局无患子吾祖相复消委习故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