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名。鱼身蛇尾形。《山海经·南山经》:“东五百里曰 祷过之山 …… 泿水 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郭璞 注:“蛟似蛇,四足,龙属。”
虎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奇异生物,其形象与特性主要记载于先秦文献中。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的详细解释:
虎蛟(hǔ jiāo)
指古代传说中的水陆两栖异兽,兼具虎与蛟(龙属)的特征。《山海经·南山经》载:"祷过之山,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外形描述
据《山海经》记载,虎蛟具有鱼身、蛇尾,头部似虎,四肢如蛟龙,能水陆两栖。其叫声类似鸳鸯,属罕见的神异生物。
来源:《山海经校注》(袁珂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生物分类
在古籍中被归类为"鳞虫"(有鳞甲的生物),与蛟、龙同属水族灵物。《淮南子·地形训》将其列为南方水域的代表异兽之一。
来源:《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
药用价值
古人认为食用虎蛟肉可治疗痈肿与痔疮,反映早期医学对神秘生物的崇拜。《本草纲目·鳞部》曾援引此说,但标注"存疑待考"。
来源:《本草纲目》(李时珍,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祥瑞与灾异
部分方志文献(如《吴越春秋》)将虎蛟视为水域守护者,其出现预示风调雨顺;亦有记载称其现身为洪水征兆,体现自然崇拜的双重性。
来源:《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袁珂,上海辞书出版社)
字形演变:
"蛟"从"虫"部,本义指无角龙类;"虎"象猛兽形。二字组合凸显其兼具猛兽与龙蛇的特征。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异名考辨:
部分地方志称其为"水虎"(如清代《闽小记》),实为虎蛟的地方化变体。
来源:《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
(注:古籍原文可参考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点校本,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数据库。)
虎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秘生物,其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具有以下特征和内涵:
外形特征
虎蛟被描述为“鱼身蛇尾”,即身体似鱼,尾部如蛇,部分记载提到其头部类似鸳鸯。根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其鸣叫声如鸳鸯,生活在祷过之山的泿水中。
分类争议
郭璞在注释中将其归为“龙属”,并提到蛟的特征为“似蛇,四足”,但虎蛟的具体形态更偏向水陆两栖的异兽。
药用功能
据《山海经》记载,食用虎蛟的肉可“不肿,已痔”,被认为具有治疗痔疮和消肿的功效。
文化寓意
在民间传说中,虎蛟被视为祥瑞之兽,象征长寿与力量。其角被视为珍贵宝物,传说每百年分一叉,千年以上的角被帝王视为祥瑞装饰。
虎蛟的核心记载源自《山海经》,后世如郭璞的注解进一步强化了其与龙的联系。现代语境中,“虎蛟”偶尔被引申为“勇猛凶猛”的象征(如成语用法),但这一含义属于文化扩展,非原始神话本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山海经》原文及高权威性古籍注释(如、4、9)。
案板拔高琕琫不三不四采旒测量船尝鼋程砚秋呆头黨里大田调画杜塞耳塞翻印广术害鸟横丝鸿篇钜制黉校回舟兴艰辛煎炙继轨京坻经国大业旧年口重匡维老而不死是为贼掠虏廉白列举离洒论诘马墨矛槊名言木本油料林幈帏气劲铨事日引月长三盆傻呼呼省白折拗暑伏水份悚汗松鹤宋潜虚损益表叹赏陶遨搯擢帷墙无津芜翳笑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