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时囚禁犯人的地方,四周用荆棘堵塞,以防犯人逃跑,故称。《易·坎》:“係用徽纆,寘于丛棘。” 孔颖达 疏:“谓囚执之处,以棘丛而禁之也。” 唐 陈子昂 《祭韦府君文》:“昔君梦奠之时,值余寘在丛棘,狱户咫尺,邈若山河。” 明 沉鲸 《双珠记·狱中冤恨》:“智者比为福堂,《羲经》谓之丛棘。笞杖徒流绞斩,皆吾掌握之中。”
(2).丛生的荆棘。 清 刘大櫆 《金氏节母传》:“又尝日暮自园中归,失足坠道左丛棘中。”
“丛棘”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用荆棘围成的临时监狱,用于防止犯人逃跑。《易经·坎卦》记载“係用徽纆,寘于丛棘”,孔颖达注释称“以棘丛而禁之”,说明其功能与形制。例如明代文献提到:“智者比为福堂,《羲经》谓之丛棘”,可见这一用法在古代司法体系中具有象征意义。
描述自然界中密集生长的带刺灌木,常比喻环境艰险或阻碍。清代刘大櫆在《金氏节母传》中写道“失足坠道左丛棘中”,生动展现了荆棘丛的物理特征。
现代汉语中,“丛棘”也可比喻复杂纷乱的局面(如成语用法),但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学修辞。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易经》古籍、历代注释及文学用例,若需查看具体文献原文,可参考、4、6的详细出处。
哀号傲贤慢士百骸百鸡问题半月谈伯昌超超乘时尘辙斥革池汤冲压春府刺斫大戈壁大关丹沙刀杖调叠敌不可假妇弟割刿葛缕更期弓箭手诡计合异离坚宏流黄晖兼葭倚玉径捷衿士咎有应得均齐坎阱空名告身宽剩魁跣埋魂美徵梦觉牧宫南胡蟛蜞骈联僻幽敲头趣尚入限商序山止川行石跗她们町畦韦布交文境乌府显暴鲜光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