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谥的意思、赐谥的详细解释
赐谥的解释
亦作“ 赐諡 ”。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謚。” 郑玄 注:“小丧,卿大夫也。”《史记·秦本纪》:“四十八年, 文公 太子卒,赐謚 竫公 。”《宋史·司马光传》:“ 夏竦 赐謚 文正 , 光 言:‘此謚之至美者, 竦 何人,可以当之?’改 文庄 。”《明史·礼志十四》:“若官品未高而侍从有荣,或以死勤王事者,特赐諡,非常例。”《东周列国志》第三回:“ 郑伯友 死於王事,赐諡为 桓 。”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对于 中国 的有一部分并不是‘人’的生物,洋大人如何赐谥,我不得而知。”
词语分解
- 赐的解释 赐 (賜) ì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敬辞:请赐教。希赐函。 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赐。受赐良多。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 谥的解释 谥 (謚) ì 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谥号。谥法。谥宝(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印玺)。 叫作,称为:“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赐谥"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指帝王、朝廷或权威机构根据逝者生前的品德、功业、事迹,在其死后追授一个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即"谥号"。这个称号是对其一生功过是非的盖棺定论,具有高度的社会评价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
字义分解与核心概念
- 赐:指上对下的给予、授予,带有恩惠、尊荣的意味。在"赐谥"中,特指由最高统治者(皇帝)或代表国家权威的机构(如礼部)授予。
- 谥:即"谥号",是死后获得的称号。"谥"字本义与"行迹"、"评议"相关(《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从言、益声。"),强调其是对生平行为的总结和评定。
- 合义:"赐谥"即指朝廷或君主将代表评价的谥号授予逝者。这不仅是命名行为,更是国家权力对个人历史地位的官方确认和公开宣示。
-
制度内涵与功能
- 盖棺定论:谥号的核心功能是对逝者一生功过是非进行总结性评价。如《白虎通义·谥》所言:"谥者,何也?谥之为言引也,引列行之迹也。" 它旨在"彰善恶,垂劝戒",通过褒扬贤良、贬斥奸恶来引导社会风气。
- 等级与礼制:赐谥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爵位、官职紧密相连。通常只有一定品级(如王公贵族、高级官员)或特殊贡献者才有资格获得谥号,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 政治象征:谥号由最高统治者赐予,是国家权力的体现。赐予美谥(如"文"、"武"、"忠")是对臣子功绩的肯定和褒奖,赐予恶谥(如"炀"、"厉")则是对其过失的谴责。谥号的议定过程("议谥")本身也是政治博弈的体现。
-
谥号的类型与来源
- 类型:谥号主要分为三类:
- 褒扬类(美谥):如文(经纬天地)、武(克定祸乱)、昭(明德有功)、景(布义行刚)等。
- 贬斥类(恶谥):如厉(杀戮无辜)、炀(好内远礼)、幽(壅遏不通)、灵(乱而不损)等。
- 同情类(平谥):如怀(慈仁短折)、悼(中年早夭)、殇(短折不成)、愍(在国逢难)等。
- 来源依据:谥号的选字主要依据《谥法》。现存最早的谥法文献是相传为周公旦所作或后人整理的《逸周书·谥法解》,其中规定了谥号用字的含义和适用标准。后世历代王朝在《谥法解》基础上有所增补和调整。
-
赐谥的程序
赐谥通常遵循严格的程序:
- 请谥:逝者家属或所属衙门向朝廷提出赐谥请求。
- 议谥:由礼部等负责礼仪的机构根据逝者生平事迹,对照《谥法》提出初步谥号建议。
- 定谥:皇帝(或摄政者)最终审裁定夺谥号。
- 赐谥:皇帝正式下诏,将确定的谥号赐予逝者。
- 受谥:逝者家属或代表接受谥号诏书。
-
历史意义与文化影响
- 历史评价载体:谥号是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史料,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其人的评价标准。
- 道德教化工具:通过褒贬分明的谥号,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道德,发挥社会教化作用。司马光在《谥法》序言中强调其"使善者劝而不善者惧"的功能。
- 家族荣誉象征:获得美谥是家族莫大的荣耀,会被郑重记录在家谱、墓志铭中,光耀门楣。
- 制度消亡:随着帝制的终结,赐谥制度在民国初年(1912年)被正式废止。
"赐谥"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特有的礼仪制度,指由最高统治者依据《谥法》和逝者生平功过,在其死后授予一个具有褒贬评价性质的称号(谥号)。它不仅是盖棺定论的官方评价,更是维护等级秩序、实施道德教化、体现皇权意志的重要政治文化工具。其核心在于"以谥彰行",通过一字之褒贬,达到"劝善惩恶"的社会目的。
网络扩展解释
“赐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指君主或朝廷根据逝者生前的功绩、德行等,为其评定并授予特定称号(即谥号)。以下是详细解释:
-
适用对象
通常针对大臣或贵族,如《周礼》提到“小丧赐谥”指卿大夫去世后由天子赐谥。但部分文献(如、4)提到皇帝死后也可能被赐谥,但实际操作中皇帝的谥号多由继任者或礼官拟定,与臣子的“赐谥”存在区别。
-
评定标准
谥号包含褒贬,如宋代夏竦原拟谥“文正”,因司马光反对改为“文庄”,体现对其德行的争议。
-
制度意义
既是对逝者的总结评价,也反映政治伦理。明代规定“官品未高而侍从有荣,或以死勤王事者”可特赐谥,强调功勋与忠诚。
-
历史演变
西周时期已有雏形,后世逐渐规范化。例如秦文公太子死后谥“竫公”,是早期赐谥案例。
注意:部分文献对“赐谥”的适用范围存在表述差异,需结合具体朝代制度分析。若需进一步探讨谥号分类(如美谥、恶谥)或著名案例,可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变刑笔杰并当宾朋偪塞波逃常车长绝雏凤清声吹乳厨人大慈大悲打道子德政碑东窗事发发冷番银法眼宗珪爵含露呵卵红朽毁碎壶觞见疑教程劫烧决辞闿彻刻贼乐亭大鼓櫑具剑泠落柳性脉气貌合情离唛头美滋滋猛古丁猛子妙采内艰抛费钱埒擒奸擿伏齤然缮守胜迹审释诗伴市闉双台死账贪幸它所条刺完肤微显阐幽五袴谣萧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