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害;残害。 汉 王充 《论衡·物势》:“万物相刻贼。”《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今天下争欲思刻贼王以求功,寧有量邪!”
“刻贼”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来源分析:
“刻贼”读作kè zéi,核心含义为伤害、残害,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论衡·物势》提到“万物相刻贼”,指事物间互相侵害。
刻
贼
有少数来源(如)将其解释为成语“对盗贼进行刻画”,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伤害、残害”为主流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衡》《后汉书》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刻贼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刻的意思是剥削、敲诈、勒索;贼的意思是盗窃、偷窃。
刻贼由两个部首组成:刀(刂)和贝(贝)。刻贼的总笔画数为13。
刻贼一词最早见于《红楼梦》一书中。在此小说中,它被用来形容那些利用权势或地位非法获取金钱或其他财富的人,可以理解为“做违法或不道德的事情以获得利益的人”。
刻贼的繁体字形为「刻賊」,其中「賊」用繁体字书写,表示盗贼之意。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刻贼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字典和书籍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和写法。我们平时所使用的现代汉字写法是根据历代文字形态的发展演变而定的。
1. 他是个刻贼,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
2. 这个公司的老板是个刻贼,时常敲诈员工。
刻贼是一个词组,没有明确的组词规则。不过,可以通过加入其他形容词或名词来表示不同类型的刻贼,例如“政治刻贼”、“商界刻贼”等。
近义词:剥削者、敲诈者、盗贼。
反义词:正直人、正义者、诚实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