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蒜苗。蒜的花茎。 晋 王羲之 《吴兴鲊帖》:“今付北方脯二夹, 吴兴 鮓二器,蒜条四千二百。”《新唐书·五行志一》:“ 景龙 三年,内出蒜条,上重坐蒜。蒜,恶草也;重生者,其类众也。”
(2).指细长而形似蒜苗者。 北周 庾信 《梦入堂内》诗:“幔绳金麦穗,帘钩银蒜条。”
蒜条,现代汉语中通常指蒜薹,即大蒜植株中抽出的花茎。这一词义在现代汉语词典及农业相关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具体解析如下:
蒜的嫩茎
指大蒜生长过程中从鳞茎中央抽出的圆柱形花茎,幼嫩时可食用。该释义为现代汉语最常用义项,尤见于北方方言及烹饪领域。
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蒜条,即蒜薹,大蒜的花茎,嫩时可做蔬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45.
植物学特征
蒜条外形细长、呈绿色圆柱状,顶端常带花苞。其结构分为苔茎(主茎)和苔苞(未开花的花序),质地脆嫩,具辛辣香气。
例:《中国蔬菜栽培学》描述:“蒜薹(蒜条)是大蒜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化的产物,采收期直接影响品质与产量。”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国蔬菜栽培学(第二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721.
“蒜条”为复合词,由“蒜”(大蒜)与“条”(细长物体)组合而成,直观描述其形态特征。该词在明清文献中已见使用,但广泛普及于20世纪后。
补充说明:《汉语大词典》收录“蒜薹”词条,并注“俗称蒜条”,印证两词同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卷九)[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561.
部分方言区(如西南地区)偶用“蒜条”指代蒜叶或青蒜(大蒜幼苗),但此用法属非主流释义。现代规范汉语及农业标准中,蒜条与蒜薹为完全等同概念。
例:《全国农作物名词审定标准》将“蒜薹”列为规范术语,注明“别称蒜条”。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农作物名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3.
“蒜条”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吴兴鲊帖》或《新唐书》相关记载。
败材伤锦百字边锁碧玉年差法唱籍场灶成约炽盛慈祥蹙踖村坊大熊猫科蠹册耳不忍闻儿女之情房管发绣丰城剑气该管旰烂惯串归壹厚答花脚猫互扇僭臣谫愚基金精彩浸令椇枳旷远廊檐老行家临搨俪札隆昌龙蟠虎伏买菜求益卖嘴巴皮毛毛前窝秦岭权寄却鼠刀然爇筛扬饍羞身腰寿享期颐睡相填房徒歌万马齐瘖危邦悟门无尚箱子绁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