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出《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孔 传:“广视听於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后以“达聪”谓广泛听取,明鉴四方。 唐玄宗 《削李林甫官秩诏》:“ 尧 谓达聪,四凶在列; 周 称盛德,三监俶扰。”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六》:“言当以达聪为独断,而不以臆决为独断也。”
(2).使通畅;使疏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傅毅 《反都赋》曰:‘因 龙门 以畅化,开 伊闕 以达聪也。’”
"达聪"是汉语中源自经典的复合词,本义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以达到耳聪目明。《尚书·舜典》记载"明四目,达四聪",孔颖达疏解为"广四方之视听,使天下无壅塞",《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使视听不受蒙蔽"。该词由"达"(通达)与"聪"(听觉敏锐)构成联合结构,词性为动词,多用于政治语境,形容君主或领导者开明纳谏的治国态度,如《后汉书·陈蕃传》"达聪则主德广宣"即用此典。
从语义演变看,"达聪"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被注为"全面了解情况"(商务印书馆,2012),现代可引申为信息畅通的管理状态。其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国古代"兼听则明"的政治智慧,《群书治要》引《潜夫论》云:"治国之道,务在达聪",强调信息通达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近义词"兼听"侧重听取多方意见,"明察"着重细致考察,而"达聪"更突出信息渠道的全面贯通。
“达聪”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该词最早出自《尚书·舜典》的“明四目,达四聪”,孔传注解为“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原指君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以明察天下事,后引申为广泛获取信息、保持沟通畅通的治理智慧。
治理层面的含义(主要义项)
物理层面的含义(次要义项)
人名中的引申义
多用于形容治国理政的智慧,或描述信息畅通的状态。例如:
注: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出处及历代用例,可参考《尚书》《水经注》等文献,或访问相关词典来源。
百残摆搭白舍人行诗图宾傧残帙赤帷滀漯醋娘子大辣酥倒找耑绪督标讹寝二臣仿徨防微虑远访宇返素复交敷宣干打垒更且恭带勾起盥濯规卿希牧禾黍故宫红繖换届回天转地箕踞荩臣惊采絶艳纪系羁馽絶目懬废连阡累陌灵燿陵踰律讽免丁由子鸣于乔木赧颜奴客攀扶评论家谦仁情变泉脉驱涛人不知鬼不觉伤荷藕社伙眚目时辰钟枱布通门讬生无恶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