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络头和绊马索。《庄子·马蹄》:“连之以羈馽,编之以皂栈。” 宋 曾巩 《代人祭李白文》:“飞黄駃騠,軼羣絶类,摆弃羈馽,脱遗辙轨。”
(2).引申为拘束。 明 李东阳 《春园杂诗》之八:“为怜野意厌羈馽,放着林间高树枝。” 清 钱谦益 《特进光禄大夫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文更泥拗,好用小见解,沾沾将吏之上,能令将吏羈馽而不得展。”
羁馽(jī zhí)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羁”和“馽”二字组成,专指马匹受束缚的状态,引申为受限制、不得自由之意。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角度分述其含义:
“羁”(jī)
本义为马络头,即套在马头上控制其行动的皮革器具。《说文解字》释:“羁,马络头也。” 引申为束缚、拘束,如“羁绊”“羁旅”。
“馽”(zhí)
同“絷”,指拴住马足的绳索。《说文解字》注:“馽,绊马也。从马,口其足。” 强调以绳索限制马匹行动。
复合义“羁馽”
二字连用强化“束缚”概念,特指马匹被络头和绳索双重约束的状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将“馽”释为“马绊”,而“羁馽”合用见于《楚辞》等文献,表“完全受制”之义。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羁馽”释义为“马络头和绊索,比喻受束缚”。例证引《楚辞·九章·惜诵》:“固烦言不可结诒兮,愿陈志而无路;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余闻。申侘傺之烦惑兮,中瞀乱而迷惑。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注:原文中“羁馽”虽未直接出现,但历代注疏常以“羁馽”释诗中“侘傺”“郁邑”等表困顿之词。)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馽”通“絷”,并引《庄子·马蹄》篇:“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 指马匹被络头、绊索及马厩束缚,失去自然本性。
《楚辞》注疏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以“马受羁馽”喻屈原“遭谗被贬,志不得伸”,奠定其象征意义。
《庄子·马蹄》
“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己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后世注家以“羁馽”概括文中马具束缚)。
在当代使用中,“羁馽”一词虽罕见,但常见于古典文学研究与哲学讨论,用以批判制度对人性的压制(如“礼教羁馽”)。其核心始终围绕“自由与束缚的对抗”,具有文化隐喻价值。
参考文献来源:
“羁馽”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jī zā,其含义和用法可概括如下:
本义指马匹被系在车辕上无法自由奔跑,比喻受到外界束缚,难以自主行动或发展。
该词源自古代马车结构:马被绳索固定在车辕上,行动完全受控。由此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限制,例如:
此成语在现代多用于书面表达,常见于分析社会现象或个人处境的语境中。
帮耧辨言别柎避放常秩呈头称言椿庭绰约多姿村井道儒得姓肚囊多余蠹蝎反背凡毛丰翳妇使告止矜寡潢污旌夏静营炮克恭克顺老半天老头儿辽逈灵泽丽闲立像笼葱竹聋竈满腔怒火民膏末学肤受辗顾迁宠峭严乞藏蜻蜻清软佉仓驱骤濡沃三岛芟定闪离身外物社燕秋鸿术法厮称肃函贪肆瓦解冰销未由香粒嚣论歇劲席幕